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
——春日寻燕记
三月的晨风还带着料峭寒意,我裹紧外套走在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。忽然一阵清脆的啁啾声从头顶掠过,抬头便见两只黑背白腹的燕子,剪刀般的尾羽划破晨雾,倏忽消失在巷子深处。
一、檐角寻踪
跟着燕子的踪迹拐进小巷,斑驳的砖墙上还保留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供销社的褪色招牌。在一户贴着福字的老宅门楣上,果然发现个用泥草垒成的燕巢。这让我想起刘禹锡那句"旧时王谢堂前燕",如今这些"贵族后裔"竟在五金店雨棚下安了家。
店主老张告诉我:"这对燕子连续五年来筑巢了,每年惊蛰前后准时报到。"说着指向屋檐下的监控摄像头,"去年雏鸟学飞摔下来,还是我用梯子给送回去的。"
二、古今对话
坐在巷口茶摊翻阅《金陵景物图册》,发现明代画家笔下的燕子总绕着雕梁画栋翩跹。而此刻现实中的燕子,正穿梭在外卖电动车与晾衣杆之间,衔着枯草与塑料绳的混合物继续修葺它们的"经济适用房"。
"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"——当年王导谢安宅邸的燕子,可曾想过千年后子孙会在快递驿站屋檐下繁衍?
三、生生不息
傍晚再经过时,母燕正给雏鸟喂食。四张嫩黄的小嘴在巢边排成扇形,如同绽放的迎春花。路过的小学生举起智能手表拍照,老人们摇着蒲扇议论"燕子认得好人家"。突然明白,这"飞入寻常百姓家"的何止是燕子,更是穿越千年的诗韵。
归途晚霞似火,电线杆上停着的燕子剪影,与远处玻璃幕墙的高楼构成奇妙叠影。或许这就是文明的韧性——无论王谢堂前还是百姓檐下,生命总能找到延续的方式,就像那些在课本里飞了一千年的诗句,永远鲜活在人间烟火中。
刘禹锡《乌衣巷》中'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'的燕子意象,近年有...
刘禹锡《乌衣巷》中'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'的燕子意象,近年有学者认为可能暗喻什么?A. 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B. 门阀制度的瓦解 C. 诗人偶遇的佳人 D. 百姓生活的艰辛 答案:C 解析: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多重解读。传统观点认为燕子是历史见证者(A项)和门阀衰落的象征(B项),这符合怀古诗借古讽今的特点。但近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