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
四月十五日 晴
清晨被一阵熟悉的啁啾声唤醒,推开木窗,两只燕子正衔着新泥在檐下忙碌。它们黑色的羽翼剪开晨曦,橙色的喉颈像跃动的火苗。这才想起,又到了燕子归巢的时节。
母亲在厨房熬着小米粥,炊烟袅袅升起,与燕子的轨迹在空中交织。她笑着说:“去年那对燕子回来了,还多了个新伙伴。”我望着那精巧的泥巢,忽然想起刘禹锡那句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心中泛起别样的涟漪。
千年一叹
盛唐的朱雀大街,东晋的乌衣巷,那些曾在豪门望族堂前筑巢的燕子,如今依然穿梭在人间烟火里。它们不曾改变迁徙的习性,改变的只是栖息的屋檐。从雕梁画栋到白墙灰瓦,从钟鸣鼎食之家到柴米油盐的院落,燕子用同样的姿态融入不同的时代。
祖母坐在院子里择菜,花瓣落在她的银发上。她说这窝燕子已经来了五年,每年清明前后准时报到。动物的记性真好,总记得回家的路。而人类却常常在奔忙中迷失归途。
筑巢记
整个下午,我搬了竹椅坐在廊下看燕子筑巢。它们往返数百次,每次衔回一小块湿泥,仔细地垒砌加固。这让我想起父亲年轻时一砖一瓦盖起这座老屋,那时他还是个毛头小伙,如今脊背已有些弯了。
邻居家的孩子举着风车跑过,燕子倏地掠过他的头顶,引起一阵银铃般的笑声。这样的画面,也许千百年来从未改变—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燕子总是与童真、与家园、与春天紧密相连。
黄昏时,新巢初具雏形。母亲撒了把米在院子里,轻声说:“让它们也吃些点心。”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燕影在其中穿梭,仿佛在织就一幅流动的锦绣。
永恒的歌者
夜深了,还能听见雏鸟细微的啁啾。它们让我想起许多事:想起那些辉煌过的世家大族,最终都化作史书里的只言片语;想起那些争夺过的功名利禄,在时间长河里不过是一粒尘埃。而燕子始终在歌唱,唱过王谢堂前的繁华,唱过寻常百姓的悲欢,唱过千年时光的流转。
也许真正的永恒,就藏在这年复一年的归来与离去之间,藏在每个平凡人家屋檐下的温暖时光里。当最后一个记得豪门往事的人也逝去,燕子依然会记得如何找到回家的路。
合上日记时,窗外月光如水,燕巢里传来细微的鼾声。原来最深的哲学,就住在最小的巢里。
读史记读后感800字8篇
《史记》也早像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一样家喻户晓。我闭上眼睛,感慨万千,仿佛自己回到了古代,看见司马迁在监狱中生不如死的样子,但他却化悲愤为力量,更加努力地写《史记》。终于,功夫不负有心人,如今,《史记》已家喻户晓,十分出名。睁开眼睛看看现在,早已不见像司马迁一样的人。每天睡醒了吃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