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故人西辞黄鹤楼古诗的黄昏独思日记

故人西辞黄鹤楼古诗的黄昏独思日记

十月十五日 暮色苍茫时

黄昏时分,我独自登上残破的黄鹤楼。夕阳西下,江水泛着金红色的波纹,恍若千年前的那场离别在此刻重现。手中诗卷微微发烫,李白那首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的诗句在暮色中流淌:"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"如今虽非三月,但深秋的萧瑟却让离别的意境愈发浓重。

一、楼台依旧人已非

倚着斑驳的栏杆极目远眺,长江如一条银练蜿蜒东去。想象当年李白在此目送友人乘舟远行的场景,忽然懂得为何这座楼台能成为千古离别的象征。如今的游人举着手机喧哗拍照,唯有檐角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,还保留着几分古意。我抚摸石栏上深深的刻痕,不知是哪个朝代的旅人留下的印记,或许他们也在此处思念西辞的故人。

江风渐起,带来几分凉意。远处龟山上的电视塔亮起灯火,现代文明与古老传说在此交织。忽然明白,黄鹤楼从来不只是砖石土木的建筑,而是中国人情感记忆的载体。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,都在重复着"目送"这个永恒的动作——目送时光流逝,目送故人远去,目送青春不再。

二、西辞的隐喻与追寻

李白笔下"西辞"二字最耐人寻味。西方既是落日之所,也是佛教中的极乐净土,更是丝绸之路通往的未知世界。古人西行,往往带着决绝与勇气,一如玄奘西天取经,一去便是十七年。而留在原地的人,只能望着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
我想起去年秋天西去求学的挚友。临别时我们在机场拥抱,他说要去敦煌研究壁画,这一去不知何时能归。此刻站在黄鹤楼上,忽然理解李白当年心情:既为友人追寻理想而欣喜,又为不知何日重逢而怅惘。这种复杂心绪,穿越千年依然鲜活如初。

暮色渐浓,江面升起薄雾。一艘货轮鸣笛驶过,惊起几只水鸟。它们振翅向西飞去,融入绯红的晚霞。我忽然想起崔颢的诗句:"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"人生便是这样不断的告别与重逢,而黄鹤楼永远矗立在这里,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悲欢离合。

三、诗词中的永恒瞬间

下楼时已是华灯初上。回头望见飞檐翘角剪影在暮色中,仿佛一只即将腾空的黄鹤。忽然顿悟:李白当年写下的不只是送别诗,更是将瞬间凝固成永恒的魔法。正因为有这首诗,孟浩然的扬州之行得以超越时空,永远定格在烟花三月的唯美画面中。

回到客栈展开日记本,墨香混着江水的潮湿气息。我写下这些文字时,窗外传来隐约的笛声,不知是哪位旅人在吹奏《梅花三弄》。千年一瞬,古今同慨。或许某天我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"西辞故人",但此刻的感悟与感动,已经通过这首诗与无数前人相通。

合上日记时夜已深沉,但见江心月正明。终于明白,真正的告别从来不是地理上的远离,而是心灵上的相忘。只要还有人在这黄鹤楼上吟诵"故人西辞黄鹤楼",那些远去的身影就永远活在诗意构筑的永恒春天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