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改写题西林壁400字山居日记

改写题西林壁400字山居日记

十月廿三日 雾散见山时

晨起推窗,白雾如粥稠浓,庐山竟消失于氤氲之中。忽忆东坡先生"横看成岭侧成峰"之句,而今连轮廓亦不可得,方知古人观山亦需天时成全。待到巳时三刻,雾霭渐薄,山形初显,恰似水墨在宣纸上晕开深浅不一的青黛。

午后山行得悟

沿着樵夫小径曲折而上,每转一道弯便见山石变换姿态。东坡谓"远近高低各不同",今日方得实证——南坡岩壁如刀削斧劈,北坡却浑圆如馒头;向东望见双瀑垂练,向西但见奇松探云。同一座山岳,何必固执于某种定见?想起昨日与樵夫争执山势走向,此刻顿觉惭愧。我们不过都是在时空碎片里管窥蠡测的蜉蝣罢了。

暮色中的哲思

落日将云海染作橙红时,坐在文殊台啃食炊饼。三五个写生的少年为"最佳取景点"争执不休,我忽然笑出声来。这不正是"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"的鲜活注脚?若跃至云端俯视,他们的画板其实正拼凑着庐山的不同剖面。人生诸多纷争,或许只因我们都困在自己选择的观景台上,却忘了山本就是千面法身。

归途采得野菊数枝,插于青瓷瓶中以清水养之。夜读《东坡志林》至"江月照、松风吹"处,忽闻窗棂作响。推窗但见云散月明,整座庐山沐浴在清辉里,宛若巨幅银雕。此刻它全然向我展开真容,却又在星辉掩映间更添神秘。终于明白:山何曾遮掩?不过是吾辈目力有限。真正的庐山,既在万千观者眼中,又超脱所有视角之上。这大概就是东坡要告诉我们的——既要入山探幽微,也须出山观大势。至此,四百字岂能道尽?唯将菊香夹入日记,待来日重读时,再续新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