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抄一篇小短文《雨巷》有感
那些年躲雨的屋檐与青石板路
今日整理旧书,偶然翻到戴望舒的《雨巷》,泛黄纸页上那句"撑着油纸伞,独自彷徨在悠长、悠长又寂寥的雨巷"突然击中心脏。想起初中时总爱把这首诗抄在日记本扉页,蓝黑墨水洇开的字迹里,藏着一个南方少女对烟雨朦胧的全部想象。
一、雨声里的摘抄时光
记得初二那年的梅雨季,我在图书馆角落发现《现代诗选》,指尖停在《雨巷》那一页久久未动。窗外雨滴敲打香樟的声音,与诗中"丁香一样的颜色,丁香一样的芬芳"奇妙共振。当时用钢笔在方格稿纸上抄了整整三遍,墨水被潮气晕染成淡紫色,像极了诗中那个"结着愁怨的姑娘"的衣裳。
语文老师曾说:"好文字要抄进骨头里。"如今想来,那些在雨天反复誊写的午后,确实让这首小短文长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。去年回到故乡小镇,发现老图书馆的木窗棂依然挂着当年的铜铃铛,只是不知现在是否还有孩子会在雨季来此,为一段文字驻足。
二、青石板上的回响
戴望舒笔下的雨巷,于我而言具象化成外婆家后巷的十二块青石板。每块石板中央都被岁月磨出凹痕,积着亮晶晶的雨水,倒映着斑驳的砖墙。十四岁那年总爱撑着透明雨伞踩水洼,故意把白球鞋浸得透湿,就为听外婆举着竹衣架追出来时,拖鞋拍打在石板上"啪嗒啪嗒"的声响。
前日陪母亲整理旧物,从铁皮盒里翻出1998年的日记本。某页歪斜地贴着从杂志剪下的《雨巷》,旁边用荧光笔涂鸦着:"长大后要去找真正的雨巷!"不禁莞尔——后来走过苏州平江路,逛过绍兴仓桥直街,却再没遇到过那样会唱歌的青石板。
三、纸伞下的永恒
去年深秋在乌镇,看见文创店出售机制油纸伞。拿起又放下,终究没买。想起《雨巷》里那把"撑着"的伞,该是竹骨绵纸的手作,要能闻得到桐油味,听得见雨滴在伞面碎成珍珠的声音。就像某些文字,经过时光淘洗反而愈发清晰,比如诗中那句"她静默地远了,远了,到了颓圮的篱墙"。
今夜窗外又落雨,给女儿念《雨巷》时,她突然问:"妈妈小时候真的见过丁香姑娘吗?"我怔了怔,把日记本里那页泛黄的剪报指给她看。二十年过去,钢笔字边缘已晕染出毛茸茸的痕迹,像被雨水打湿的丁香花瓣。
或许每个热爱文字的人心里都有一条雨巷,那里藏着我们最初被美击中的颤栗。感谢那篇偶然摘抄的小短文,让平凡岁月里的雨声、石板与纸伞,都成了生命诗集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