拒绝的古诗:重读《节妇吟》有感
十月廿三 阴雨绵绵
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,像极了千年前的那串明珠落玉盘的声响。今日整理书架时,偶然翻到《唐诗鉴赏辞典》,张籍的《节妇吟》倏然映入眼帘:"君知妾有夫,赠妾双明珠。感君缠绵意,系在红罗襦。妾家高楼连苑起,良人执戟明光里。知君用心如日月,事夫誓拟同生死。还君明珠双泪垂,恨不相逢未嫁时。"
千古拒绝的藝術
这首被现代人戏称为"最婉转拒绝古诗"的作品,在雨声中读来格外动人。诗人以节妇自喻,将政治上的拒绝写得如此缠绵悱恻。那双明珠不仅是定情信物,更是仕途的诱惑;红罗襦上系的不仅是明珠,更是难以割舍的知遇之恩。最妙的是"还君明珠双泪垂"——拒绝中带着惋惜,决绝中含着深情,既保全了对方颜面,又守住了自身立场。
拒绝的智慧
古人拒绝的艺术,比今人高明太多。当下世界的拒绝往往带着冷漠与决绝,而张籍的拒绝却如春雨般温润。想起前日拒绝同事的不情之请时,我的生硬态度现在想来实在惭愧。"恨不相逢未嫁时"七个字,既表达了赏识,又阐明了界限,这种既给予肯定又明确拒绝的方式,堪称人际交往的典范。
现代社会的拒绝困境
在这个强调效率的时代,我们似乎失去了婉转拒绝的耐心。微信上简单的"不好意思"加上一个表情包,就完成了一次拒绝。但这样的拒绝是否太过苍白?《节妇吟》提醒我们,拒绝可以是一种美的表达,可以充满人文关怀。就像诗中女子,她珍重地将明珠系在襦上,郑重地感受对方的情意,最后泪眼婆娑地归还——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,让被拒绝者也能感受到尊重。
“还君明珠”这个动作,包含了多少无奈与决断。明珠璀璨,谁人不爱?但有些界限,越是璀璨越要守得住。这让我想起大学时拒绝保研的机会,当时也曾"双泪垂",但明白有些路必须自己走。拒绝不是否定,而是选择。
雨夜沉思
夜渐深,雨未停。重读这首拒绝的古诗,忽然领悟到:拒绝本质上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智慧。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洞察力看清本质,有足够的勇气坚持原则,还要有足够的温柔保全彼此尊严。张籍通过节妇之口,将一场政治拒绝升华成永恒的人性寓言。
如今我们太容易说"是",却很难优雅地说"不"。或许应该学习古人,在拒绝时多一份诗意的表达,多一份情感的考量。毕竟,真正的拒绝不是为了切断联系,而是为了建立更健康的关系边界。就像那首古诗,千年后依然让人回味,正因为它的拒绝中包含着对人性深刻的理解与尊重。
节妇吟-古诗-赏析
节妇吟-古诗-赏析节妇吟-古诗-赏析 君知妾有夫,赠妾双明珠。 感君缠绵意,系在红罗襦。 妾家高楼连苑起,良人执戟明光里。 知君用心如日月,事夫誓拟同生死。 还君明珠双泪垂,恨不相逢未嫁时。 注释 ⑴节妇:能守住节操的妇女,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。吟:一种诗体的名称。 ⑵妾: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。 ⑶缠绵:情意深厚。 ⑷罗:一类丝...
古诗节妇吟·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翻译赏析
古诗节妇吟·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翻译赏析 《节妇吟·寄东平李司空师道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籍。其全文如下: 君知妾有夫,赠妾双明珠。 感君缠绵意,系在红罗襦。 妾家高楼连苑起,良人执戟明光里。 知君用心如日月,事夫誓拟同生死。 还君明珠双泪垂,何不相逢未嫁时。 【前言】 《节妇吟寄东平李...
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张籍《节妇吟》还君明珠双泪垂赏析
张籍《节妇吟》“还君明珠双泪垂”赏析 节妇吟张籍 君知妾有夫,赠妾双明珠; 感君缠绵意,系在红罗襦。 妾家高楼连苑起,良人执戟明光里。 知君用心如日月,事夫誓拟同生死。 还君明珠双泪垂,恨不相逢未嫁时。 作者简介: 张籍(约766年—约830年),字文昌,唐代诗人,和州乌江(今安徽和县乌江镇)人。郡望苏...
《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》原文及注释及译文及作者介绍及古诗解析及拓...
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张籍 君知妾有夫,赠妾双明珠。 感君缠绵意,系在红罗襦。 妾家高楼连苑起,良人执戟明光里。 知君用心如日月,事夫誓拟同生死。 还君明珠双泪垂,恨不相逢未嫁时。 详细注释 1.君:指李师道,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,“司空”是他的检校官衔。 2.妾:诗人自比,以女子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