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战古诗中的烽火记忆
——一篇战地日记
1943年9月18日 阴
清晨翻阅《抗战诗抄》,当读到"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"时,防空洞外突然响起尖锐的空袭警报。这杜甫在安史之乱写下的诗句,竟与此刻如此契合——华北平原的硝烟已持续整整六个年头。
一、古诗里的战火镜像
蜷缩在潮湿的掩体里,我忽然明白为何田汉先生要组织诗人们创作抗战古诗。那些铿锵的平仄里,藏着比枪炮更持久的力量。"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"的豪情,此刻正燃烧在每位战士的胸膛。电台里传来长沙会战胜利的消息,不知谁轻声吟起"楚虽三户能亡秦,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",黑暗中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应和。
二、战壕中的诗意栖居
傍晚抬送伤员时,发现卫生员小王正用炭笔在绷带箱上默写文天祥的《过零丁洋》。他不好意思地说:"这些抗战古诗就像吗啡,能让兄弟们忘记会儿疼。"我想起上月牺牲的老班长,他在最后时刻念叨的竟是陆游的"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"。此刻突然懂得,古诗不是故纸堆里的平仄,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。
三、星火传承的微光
深夜执勤时,看见炊事班的老杨就着灶火教小战士认字。粗糙的手指划过《满江红》的句子:"靖康耻,犹未雪。臣子恨,何时灭"。火光映着他们专注的面庞,让我想起私塾先生教的"诗可以兴观群怨"。这些抗战古诗正以最原始的方式,完成着民族精神的接力。
炮声渐稀时,我在日记本上抄下新发现的诗句:"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"。或许千百年后,这些用血泪写就的文字,会比战报更真实地告诉后人,什么是永不屈服的中华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