抄一篇优美的文章:秋日午后日记
十月二十三日 晴
午后的阳光透过梧桐叶隙,将暖金色的光斑洒在摊开的笔记本上。我忽然想起语文老师曾说:“若要提高写作,不妨先抄一篇优美的文章,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韵律。”于是从书架上取出张晓风的散文集,翻到《秋声赋》这一页。
一、摘录时刻
钢笔吸饱蓝黑墨水,在米色纸张上开始逐字抄写:“秋是神秘的季节,仿佛每片落叶都藏着故事。风从山那边吹来,带着野菊和松针的清香,轻轻掀开书页,也掀开人心底尘封的回忆……”笔尖与纸张摩擦发出沙沙声,与窗外偶尔响起的鸟鸣交织成奇妙的二重奏。原来抄写不只是机械重复,当文字经由指尖流淌时,竟能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心跳——那关于时光流逝的怅惘,对自然更迭的敬畏,都透过横竖撇捺传递到心底。
二、文字的温度
抄到“夕阳将云彩染成橘色的海”这句时,忍不住抬头望向窗外。果然见西天云霞正层层晕染,与文中描述如出一辙。突然理解老师要求我们抄写精品文章的深意:唯有放慢速度与文字相处,才能发现那些快速阅读时忽略的细节。比如张晓风用“染”而不用“照”,用“海”而非“画”,使平凡的日落景象顿时有了流动的生命力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青岛看到的晚霞,当时只拍了照片发朋友圈,却未曾用文字记录那份震撼。如今通过抄写,仿佛重新学会了如何凝视世界。
“季节的变换是大地写的散文,无需刻意编排,自有其动人韵律。”——摘抄自张晓风《秋声赋》
三、书写的意义
继续抄录后文时,笔尖渐渐有了自己的节奏。那些原本属于别人的词句,在笔下一笔一划重现时,竟像种子般落入心田。我开始在段落间隙写下批注:“此处比喻精妙”、“叠词运用增强韵律感”。墨迹在纸上微微晕开,像秋日渐渐扩散的暮色。突然明白,所谓“抄一篇优美的文章”,不是简单的复制,而是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。我们在抄写中学习如何将眼中的风景转化为文字,如何让抽象的情感具象成可触摸的意象。
当最后一句“秋声渐远,而文字长存”落笔时,夕阳已经斜斜地挂在了屋檐角。合上笔记本,指尖还留着墨水的微香。这次抄写让我发现:美好的文字不仅值得用眼睛阅读,更值得用笔尖铭记。那些经由亲手抄录的字句,会比匆匆一瞥的印象更深地刻在记忆里,成为自己写作时悄然发芽的种子。
或许明天,我该试着写写窗前那棵银杏树——看金黄的叶子如何像一封封信笺,飘落在秋天的信封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