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愿得一心人,白首不相离”的婚姻日记
十月十五日 晴
清晨醒来,身旁是丈夫平稳的呼吸声。阳光透过窗帘缝隙,在他斑白的鬓角上跳跃。忽然想起昨夜共读《白头吟》,那句“愿得一心人,白首不相离”在心头久久回荡。我们相识二十载,婚姻十七年,这句诗从年少时的爱情宣言,渐渐沉淀为日常生活的注脚。
早餐时说起这首诗的典故,丈夫忽然笑道:“卓文君写此诗时,怕是带着三分怨七分盼的。”我搅着碗里的粥,想起这些年经历的种种。当初司马相如欲纳妾,文君以诗明志,何尝不是婚姻中的智慧?正如去年我们因工作两地分居时,每晚视频通话虽只是琐碎闲谈,却始终守着“一心人”的承诺。
午后的回忆
整理旧照片时,发现蜜月时在成都琴台路的合影。那时在仿建的琴台故径前,丈夫笨拙地替我整理凤钗,像极了“皑如山上雪,皎若云间月”的纯粹。而今再看,照片已微微泛黄,却添了份“竹竿何袅袅,鱼尾何簁簁”的鲜活生动——那是共同养育孩子时他手忙脚乱的温柔,是照顾病中父母时彼此支撑的坚定。
忽然明白,古诗里的婚姻从来不是静止的画卷。卓文君的决绝与坚守,其实包含了婚姻的全部真相:既有“闻君有两意”的危机,更需要“故来相决绝”的底气。正如上周我们为女儿升学吵得面红耳赤,最终却在深夜阳台达成共识——不同的声音从来不可怕,重要的是始终向着同一个方向。
夜话
晚间散步时,丈夫忽然提起明年银婚旅行计划。“去邛崃怎么样?看看文君井。”月光洒在交错的手指上,婚戒已微微磨损。我笑着应好,心里想起《白头吟》未写尽的后续:司马相如最终回心转意,两人终老林泉。这或许才是婚姻最真实的模样——不是永远完美的童话,而是在世事磋磨中不断重新选择彼此。
临睡前,看见丈夫在书房熨烫我的真丝围巾。蒸汽氤氲中,他低头的身影与二十年前宿舍楼下等我自习的少年重叠。忽然懂得了古诗穿越千年的力量——它将“一心人”的渴望刻进文化基因,而我们要做的,是在柴米油盐中把这句诗写成独一无二的注脚。
祝福新人结婚
1. “愿得一心人,白首不相离。”记得当初那小子还为追女孩愁眉苦脸,如今已抱得美人归。祝二位新人甜甜蜜蜜,日子像那刚出锅的热汤圆,黏黏糊糊幸福长久。含义解释:就像平常咱看到邻家小伙追喜欢的姑娘,急得抓耳挠腮。现在终于成功啦。新人的幸福如同热气腾腾的汤圆,甜蜜又实在,希望他们一直这样相伴到老,生活温馨美满。2. “百年...
祝福朋友新婚快乐
1. “愿得一心人,白首不相离。”记得咱以前一起在操场谈天说地,憧憬未来对象啥样。如今你找到了携手一生的TA,步入婚姻殿堂,祝新婚快乐,以后日子甜甜蜜蜜,一直幸福下去!含义解释:就像在校园操场那次闲聊,阳光洒在身上,我们畅想着未来另一半。现在你真找到了,结婚了。这婚姻就像温暖港湾,你们在里头相互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