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想思的古诗:夜雨寄北中的思念与感悟

夜雨寄北:一场跨越时空的思念对话

昨夜偶然翻到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,"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"的诗句像一滴墨,在心头晕开层层涟漪。在这个同样飘着冷雨的深夜,突然想用文字记录下这场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鸣。

一、诗句中的时空折叠

诗人用二十八个字搭建起多维空间:北方的询问,巴山的夜雨,未来的剪烛,当下的秋池。这种时空交错的写法,让我想起前年异国他乡的视频通话,母亲在屏幕那端问"什么时候回来",窗外的雪正簌簌落在枫叶上。

"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"——这哪里是期待重逢,分明是把未来的重逢当作此刻的止痛药。

二、涨秋池的现代隐喻

诗中"涨秋池"的意象最是精妙。我的公寓阳台正对小区人工湖,连阴雨让水位漫过警示线,就像微信里积压的未读消息。现代人的思念不再需要鸿雁传书,但未回复的绿色气泡,何尝不是另一种"涨秋池"?

记忆闪回:2019年深秋

  • 银杏叶覆盖的校园跑道
  • 图书馆三楼靠窗的座位
  • 总说"明天见"的那个人

这些记忆碎片突然在雨声中变得清晰,原来思念从来不需要特定对象,它只是对温暖本身的渴望。

三、剪烛与屏幕冷光

古人剪烛是为了延长相聚时光,我们熄灭手机屏幕时,往往意味着对话的终结。科技消解了距离,却稀释了"却话夜雨时"的珍重。上周整理云盘,发现三年前和祖父的语音条,他的咳嗽声混着麻将牌碰撞的声响,成为最痛的"电子遗物"。

凌晨三点,雨声渐歇。电脑光标在文档末尾闪烁,像支不肯熄灭的蜡烛。忽然明白诗人为何要写"未有期"——所有确切的归期都太过残忍,唯有将思念酿成诗,才能让等待本身成为温柔的容器。

合上诗集时,窗外最后一片梧桐叶正飘向积水的路面。给母亲发了条消息:"等解封了,我们煮火锅看老照片吧。"这大概是我的"共剪西窗烛"。

请结合诗句解释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中表达的思想感情,并分析'何当共剪西...

请结合诗句解释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中表达的思想感情,并分析'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'的艺术特色。答案:《夜雨寄北》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亲人(妻子或友人)的深切思念。'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'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,通过想象未来重逢时的欢乐场景,反衬出诗人此刻的孤寂,构思新颖,情感真挚。解析:...

李商隐在《夜雨寄北》一诗中,写出诗人客居思乡,展开美好想象,想象友人...

李商隐在《夜雨寄北》一诗中,写出诗人客居思乡,展开美好想象,想象友人重逢之景的诗句是:“___李商隐在《夜雨寄北》一诗中,写出诗人客居思乡,展开美好想象,想象友人重逢之景的诗句是:“__。”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题考察对《夜雨寄北》中虚实结合手法的理解。题干明确指向诗人通过想象构建的未来...

海南琼海市2023-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

夜雨寄北 (唐)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9.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?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?10. 请赏析诗中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”两句诗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。四、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,完成第11~14题。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母亲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