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惜牡丹花古诗:暮春时节的感怀日记

惜牡丹花古诗:暮春时节的感怀日记

一、晨起惊春去

清晨推窗,忽觉暖风已带暑意,方惊觉春色竟阑珊至此。案头日历明确写着“谷雨已过,立夏将至”八字,心中蓦然涌起一阵复杂的怅惘。想起白居易那首《惜牡丹花》,不由低声吟出:“惆怅阶前红牡丹,晚来唯有两枝残。明朝风起应吹尽,夜惜衰红把火看。”

诗中的惜花之情

白乐天在千年前的那个春夜,手持烛火,痴痴凝望即将凋零的牡丹,那是何等的怜惜与不舍。诗人惜的岂止是牡丹?更是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悲悯,对时光流转的无奈。这种情感穿越时空,在今晨我的心中激起共鸣。我亦开始审视这个即将逝去的春天,哪些美好曾被我忽略,哪些时光竟虚度了。

二、午访牡丹亭

午后特地赴公园牡丹圃,欲亲睹诗中“两枝残”的景况。所见比预想更为凄凉——偌大园圃中,曾绚烂如霞的牡丹花海,如今只余零星几朵残葩倔强地缀在枝头,花瓣边缘已蜷曲枯黄,如同美人迟暮,犹自强撑着最后的尊严。更多是满地狼藉的落英,粉白黛绿,碾入尘泥,散发出淡淡的腐殖气味。

几位老者手持相机,弯腰寻找角度拍摄残花,神情专注而肃穆。他们是在用镜头为春天举行一场迟到的葬礼吗?抑或是与白乐天一样,试图以某种方式挽留注定消逝的美?我忽然明白,“夜惜衰红把火看”并非徒劳之举,那烛火照亮的不只是残花,更是人类对美的敬畏与珍惜之心。

三、暮省惜时意

傍晚归家,整理春日所摄照片。桃花、樱花、海棠、玉兰次第绽放又零落,我竟未曾像今日关注牡丹这般仔细注视过它们的凋谢过程。我们总是热衷于追逐盛放的热闹,却怯于面对衰败的冷清。白诗最动人处,恰恰在于这份直面凋零的勇气与深情。

当代生活中的“惜”字

在这个追求效率与更新的时代,“惜”字显得尤为珍贵。惜物、惜时、惜缘、惜春,皆是对抗遗忘与漠视的方式。牡丹年年会再开,春天岁岁会再来,但此刻凋零的这朵、正在逝去的这个春天,却是永恒的唯一。真正的珍惜,或许正是于繁华时知其短暂,于衰败时见其永恒。

四、夜书感悟录

夜深人静,我学着古人的样子,在灯下记录所思。窗外风声渐起,预报说明日有雨,圃中那最后几枝残牡丹定然难保了。但我已不再徒然惆怅,因为心中那盏为惜花而燃的烛火已被白居易的诗句点燃。

“夜惜衰红把火看”——千年前的诗人教会我们的,不是如何阻止凋零,而是如何怀着爱与敬意为美好送行,如何在与无常的对视中获得心灵的沉淀与升华。春去春会再来,花谢花会再开,但每一次的珍惜与感悟,都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厚。这个暮春之夜,因一首诗、一圃花、一次凝望,而具有了永恒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