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悯农》中的泥土情思
今日重读李绅的《悯农》,"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"这熟悉的诗句,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,荡起层层涟漪。它让我回想起童年在外婆家的那个夏天,那与泥土最为亲近的时光。
一、 外婆的菜园
外婆家屋后有一片不小的菜园,那是我童年时代的乐园。记忆里的清晨,总是弥漫着潮湿泥土的清香,混合着瓜果蔬菜特有的生青气味。外婆在园中劳作时,我常跟在她身后,看她用布满老茧、沟壑纵横的手,熟练地拔除杂草,为番茄搭架,给茄子松土。
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光脚踩在园中泥土上的感觉。那是一个雨后的下午,太阳刚刚钻出云层。我脱掉凉鞋,小心翼翼地踩下去。瞬间,一种奇妙的触感从脚底传来——冰凉、柔软、细腻,又带着些许黏稠的阻力。泥土从脚趾缝间微微溢出,包裹住我的双脚,那是一种无比踏实、无比安心的感觉,仿佛大地母亲温柔地握住了我的脚掌。我兴奋地在园子里跑来跑去,留下一串串歪歪扭扭的小脚印。外婆看着我的样子,笑着说:"接地气啦,娃娃才长得好。"
那时我并不完全明白"接地气"的含义,只是单纯地享受着与泥土接触的快乐。外婆挖出一颗新土豆,那沾满新鲜泥土的果实,圆润而朴实,在阳光下闪着微光。她用手粗略地搓了搓,便递给我。我咬下一口,一股浓郁的、属于大地的芬芳立刻在口中蔓延开来。那味道,是任何超市里购买的、清洗得干干净净的土豆都无法比拟的。从那时起,"汗滴禾下土"于我而言,不再仅仅是书本上苍白的五个汉字,它变成了脚底冰凉的触感、空气中清新的香气,和口中甜美的味道。
二、 泥土的馈赠
随着年龄增长,我离开了乡村,走进了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。我的双脚被包裹在精致的鞋子里,踩在光滑的瓷砖、坚硬的水泥路和木质地板之上,离真正的土地越来越远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,我们习惯于享受超市里洁净整齐的蔬果,却渐渐忘记了它们最初来自哪里,是如何生长的。
直到有一次,我参与了一个城市农园的体验活动,才有机会再次将手插入泥土之中。那一刻,一种久违的、几乎被遗忘的悸动涌上心头。我仔细地感受着土壤的质地:它的湿润度、它的温度、它里面细小的砂石和腐殖质。我播下种子,看着它们破土、发芽、舒展叶片、最终开花结果。这个过程缓慢而神奇,它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奥秘与土地的伟大包容。
我忽然深刻地理解了《悯农》的另一层含义。"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",不仅仅是描写了农人劳作的艰辛,更是对土地最深沉的敬意。每一粒米、每一棵菜,都是土地耗尽心力孕育的孩子,是阳光、雨露、时间和人类汗水与智慧的结晶。泥土,这最卑微、最不起眼,甚至常常被我们嫌其肮脏的事物,恰恰是万物生长之源,是我们所有生命的根基。它沉默地承载一切,无私地奉献所有,从不索取回报。
三、 回归与思索
如今,每当我感到浮躁或迷茫时,我会尝试去寻找一片土地。或许是公园的一角,或许是郊外的一片田野。我会蹲下身,抓起一把泥土,感受它的质感,嗅闻它的气息。这简单的动作,总能让我获得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和力量。它提醒着我,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达,人类文明如何演进,我们终究无法脱离土地的滋养。
李绅的《悯农》,用最朴实的语言,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人与土地最原初、也最深刻的关系图景。那"禾下土",不仅仅是农人汗水滴落的地方,更是希望生长的地方,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根基。它教导我们感恩,不仅感恩劳作的农人,更要感恩默默奉献的土地本身。
合上诗卷,我望向窗外。城市依旧喧嚣,但我的心中却多了一份沉静。我决定,要在阳台的花盆里撒下一些种子,重新建立与泥土的联系。我相信,当指尖再次触碰那湿润的土壤时,我一定能再次触摸到生命的本源,感受到那份来自大地深处的、厚重而永恒的力量。这力量,千百年来从未改变,就如同那首诗一样,穿越时空,依旧熠熠生辉,提醒着我们这些远离土地的人,莫忘来处,常怀感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