征人出塞日记
戊戌年霜月廿三 风卷黄沙
暮色如血染旌旗,驼铃碎玉叩边陲。自长安辞阙已三十七日,终见玉门关雉堞如犬牙啃噬天际。掌旗官王校尉扬鞭指残阳,嘶声道:"前方便是汉家疆界最后一处烽燧。"沙砾骤然扑打铁甲,竟似万千箭镞敲击丧钟。
忽忆少时在终南山下读王龙标诗:"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"。当时只道是苍凉意境,而今铁衣凝霜,方知字字皆是血泪凝成的谶语。
子夜巡营记事
值更时发现守弩机的陇西少年蜷在垛口,借着篝火描摹帛画。画中老妇倚门望雁,针线筐里还搁着半只纳底的戍鞋。他羞赧道:"阿娘说春风度不过陇山,教我把玉门关外的沙粒捎回去,撒在院里枣树下。"忽有狼嚎自远丘裂空而来,少年急挽强弓时,我看见他腕间褪色的平安绦在风中乱如断肠草。
腊月初一 雪混血冰
胡马突袭夜渡冰河,左营三十七人殉国。校尉割下战袍一角浸透烈士鲜血,与腰牌一同封入陶瓮。医帐里断臂的斥候忽然挣扎坐起,朝着东南方向连叩三首——那是他汴州老家的方位。军司马默然展卷记录:"阵亡者:关中李狗儿,年十九;幽州赵承嗣,年三十五..."羊毫笔锋颤抖着在竹简上洇出墨泪。
忽有笛声破空而来,吹的竟是《折杨柳》。满帐残兵纷纷支起残躯,有人跟着哼唱"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",唱着唱着变成呜咽,最后化作震天嚎哭。
遗物整理录
整理遗物时发现阵亡张都尉的革囊,内藏家书七封、乳齿一枚、以及用胡杨树皮刻的婚书。最新家书墨迹尚新:"吾妻妆次:塞外星辉冷彻骨,唯怀中共剪西窗烛之约而得暖。待秋深胡尘净,当策马归洛阳,与卿共醉牡丹丛。"婚期原定在下月望日,而今白幡代替红绸,飘摇在贺兰山阙。
元日惊蛰 孤烟直
开春第一支商队带来长安柳枝,已枯成褐色的残骸。戍卒们疯抢着分发家书,不识字的围着文书郎急得跺脚。忽然全场寂静——兵部文书宣告我等戍期再延三载。来自江南的弩手愣怔片刻,突然将刚接到的家书撕碎撒向狂风,碎纸如白蝶卷入瀚海,恰似他新婚妻子寄来的相思泪。
暮色中独坐烽燧顶端,见血阳缓缓沉入沙海。忽然懂得那些诗人为何总用"孤烟直"形容边塞——那不是炊烟,是千万征魂执拗地朝着故土方向攀升,纵使骨肉化尘,魂灵也要笔直地刺破苍穹,为后来者标定归乡的路标。
《出塞》和《凉州词》都是以 为主题的诗歌,其中,与“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...
《出塞》和《凉州词》都是以 为主题的诗歌,其中,与“醉 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”一样,表达战士们作战沙场,久久未回 的诗句是:“ , 。”答案:边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解析:本题考察唐代边塞诗的主题理解与名句识记。首先需明确两首诗的共同主题"边塞",这是边塞诗的典型题材特征。题干中"作战...
《出塞》和《凉州词》都是以___为主题的诗歌,其中,与《凉州词》中的...
边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解析:本题考察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主题及名句识记。两首诗均属边塞题材,需先明确这一共同特征。第一空填写"边塞":《凉州词》通过"醉卧沙场"的豪迈与"几人回"的残酷形成张力;《出塞》则以"万里长征"展现戍边时间之长。两首都聚焦边疆军旅生活,符合边塞诗核心特征。第二空...
《出塞》和《凉州词》都是以___为主题的诗歌,其中,与《凉州词》中的...
答案:《凉州词》这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,是王之涣描述塞外苍凉境地的代表作。《出塞》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。这首诗反映了兵士们共同的愿望:在一个英勇机智的将军领导下,保卫祖国,不让敌人侵入国境。诗歌“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”表达了战士们作战沙场,久久未回。故答案为:边塞 秦时...
《出塞》和《凉州词》都是以 为主题的诗歌,其中,与“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...
《出塞》和《凉州词》都是以 为主题的诗歌,其中,与“醉 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”一样,表达战士们作战沙场,久久未回 的诗句是:“ , 。” 答案: 边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©2022 Baidu |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| 使用百度前必读 | 文库协议 | 网站地图 | 百度营销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