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月二十三日 晴转多云
窗外的梧桐叶已染上彤色,忽然想起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中"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"的句子。这抹彤色,在古诗词里总是承载着太多思念。午后整理书架时,那本《彤古诗词选辑》从架间滑落,书页间飘出几片去年夹进的枫叶书签。
彤色入诗
记得王维在《山中》写道:"荆溪白石出,天寒红叶稀。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。"这种对彤色景致的细腻捕捉,让秋日山水顿时有了温度。我临窗摹写这句时,发现夕阳正将对面教学楼的玻璃窗染成琥珀色,恍若杜牧"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"的现代注解。
即兴小诗
暮云收尽溢清寒,
银汉无声转玉盘。
此生此夜不长好,
明月明年何处看。
(化用苏轼《阳关曲》而作)
古韵新思
晚间重读《彤古诗词选辑》中的秋词选章,发现古人写秋总带着"万里悲秋常作客"的愁绪。而今人面对秋色,是否还能保持那份敏感?当我用手机拍下彤云时,突然理解为何李清照要说"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"。科技缩短了时空距离,却让等待的诗意变得稀薄。
生活印记
小区门口的银杏开始飘落金箔般的叶子,清洁工阿姨扫地的声音让我想起白居易"秋雨梧桐叶落时"的韵律。这大概就是彤古诗词的魅力——千年前的文字,依然能精准击中当下的感受。睡前在日记本上抄录了纳兰性德的《浣溪沙》:"谁念西风独自凉,萧萧黄叶闭疏窗",墨迹在宣纸上慢慢晕开,像化开的暮色。
这个秋日,感谢彤古诗词教会我用更丰富的色彩感知世界。当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麻木时,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字,依然是唤醒心灵的最佳媒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