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归乡的古诗:重读回乡偶书有感

归乡的古诗:重读《回乡偶书》有感

一、旧卷新启

清晨整理书架时,那本泛黄的《唐诗三百首》从高处滑落。书页散开处,恰好是贺知章的《回乡偶书》。微微发脆的纸页上,「少小离家老大回」的字迹被母亲用红笔细细圈划过,旁边还夹着一片干枯的银杏叶。忽然想起,这首诗正是中学时母亲握着我的手一字一句诵读的,而如今我已在异乡漂泊十五年。

二、诗境重现

「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」。轻声念诵时,窗外正飘着细雪,恍惚间仿佛看见千年前那位白发苍苍的诗人,在熟悉又陌生的乡道上踟蹰而行。旧时巷口的槐树比记忆中粗壮许多,青石板路变成了水泥车道,唯有村口的古井还保持着原貌,井绳在石栏上磨出的凹痕更深了几分。

忽然理解诗人为何用「笑问」这般明亮的笔触描写沧桑——那些蹦跳着围过来的孩童,本就是故乡生生不息的证明。他们眼眸里映着的不是羁旅客愁,而是纯粹的好奇与善意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,让离愁别绪获得了奇妙的升华。

三、今昔对话

午后与父亲对坐饮茶时,说起正在重读这首诗。父亲沉吟片刻,忽然起身从柜中取出祖辈的族谱。泛黄的册页里记载着世代迁徙的轨迹:曾祖父逃荒离乡,祖父支边西北,父亲返乡教书,而我又奔赴沿海都市。「咱家就像候鸟,」父亲指着族谱上的地名连线,「但总有人要飞回旧巢整理羽毛」。

他特别指出「乡音无改鬓毛衰」这句的微妙之处:乡音不仅是方言土语,更是藏在血脉里的文化密码。就像他至今保留着清明捏青团的习惯,而我虽说着标准普通话,却在梦中常闻故土的桂花香。

四、归乡新解

黄昏时漫步到儿时就读的小学,操场上的梧桐树竟比记忆中还高。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正在背诵《回乡偶书》,清脆童声在暮色中格外明亮。他们或许还不懂「老大回」的重量,但抑扬顿挫的韵律已种进心田。

忽然领悟到归乡的真正含义——不仅是地理上的返回,更是与旧时自我的重逢。那些被岁月磨损的梦想、被现实冲淡的热望,在故乡的坐标系里重新变得清晰。就像诗人用平白语言道尽千古乡愁,最深刻的感悟往往藏在最熟悉的诗行之间。

五、灯火可亲

夜深时整理行囊准备明日返程,母亲悄悄将那本《唐诗三百首》塞进行李箱。翻开书页,发现她在「离别家乡岁月多」旁添了娟秀小字:「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」。两种诗境在此刻交汇,竟出奇地和谐。

临行前拍下院角的腊梅发给远方友人,对方回复:「君自故乡来,应知故乡事」。忽然笑出声来——这些古老的诗句,早已织成游子们的精神地图。无论走得多远,总有一行诗等在归途的某个路口,如同永不熄灭的灯火。

回乡偶书中表达自己归乡时,巳垂垂老矣感慨的诗问

《回乡偶书》中表达自己归乡时,已垂垂老矣感慨的诗句是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” 这句诗的意思是:年少时离开家乡,到老年才回来,我的乡音虽未改变,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。 赏析:诗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、时间之遥,用“少小离家”与“老大回”的句中自对,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,暗寓自伤“老大”之情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