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弹歌古诗中的春日闲思

三月廿八日 晴

晨起推窗,忽闻邻家童子诵《弹歌》古诗:"断竹,续竹,飞土,逐宍。"八个字如珠玉落盘,竟让我怔忡良久。这上古猎歌的铿锵节奏,仿佛穿透三千年的时光,在钢筋森林的缝隙里荡出悠远回响。

一、文字的温度

午后阳光斜照书案,我蘸墨临写《弹歌》。狼毫触及宣纸的刹那,突然理解何为"断竹续竹"——先民折断翠竹制作弓弩,又用柔韧的竹篾缠绕加固。那些被博物馆玻璃阻隔的骨笛陶埙,此刻在墨迹里苏醒。最原始的文字往往最具生命力,就像日记里不加修饰的絮语,反而比刻意雕琢的辞章更接近心灵的本真。

二、声音的褶皱

傍晚散步时,小区喷泉的水声让我想起《弹歌》的韵律。学者说"飞土逐宍"描写的是弹丸激射、追逐猎物的场景,我却听见远古母亲拍打襁褓的节奏。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魔力——当你在日记里记录生活片段时,某个平凡的黄昏可能因为几句童谣而镀上金光。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,完成着与先民同样的精神传承。

忽然明白古人为何要"弹歌"而非"诵歌",弓弦震颤的余韵里藏着语言无法承载的情感。就像此刻在日记本上蜿蜒的蓝色墨迹,有些心绪必须通过笔尖与纸张的摩擦才能真实表达。

三、永恒的复调

深夜重读《吴越春秋》里关于《弹歌》的记载,发现范仲淹竟将这首狩猎诗解读为"仁政之始"。原来每个时代都在用自己的声音与古老文本对话,如同日记里去年今日的记载,今年再读已有全新感悟。那些看似简单的"断竹续竹",分明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精神密码。

合上日记本时,窗外的玉兰树正将月光剪成满地碎银。突然想给《弹歌》补个下联:"采薇,烹薇,饮露,怀归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