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学古诗伴我成长日记
一、晨光里的诗意启蒙
清晨六点半,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泛黄的诗册上,"幼学古诗"四个烫金大字在光晕中显得格外温柔。母亲用青瓷杯盛着温水递到我手中,像往常一样翻开《悯农》那页。"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..."她念一句,我跟一句,稚嫩的童声与窗外麻雀的啁啾交织成趣。那时我不懂何为平仄韵律,只觉得"谁知盘中餐"的"谁"字念起来像在吹口哨,每次读到这儿就会忍不住咯咯笑起来。
幼学古诗札记·春
二月春风似剪刀,裁出柳叶万千条。祖母教我用毛笔描摹诗句时,墨香混着院子里的海棠花香,竟让五岁的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美妙。她握着我的小手,在田字格里一笔一划写下"床前明月光",说这是李白小时候望见的月亮。我抬头看窗外的太阳,困惑地问:"现在不是白天吗?"祖母笑眼弯弯:"所以你要记住这首诗,等到晚上月亮出来时,就能和千年前的小朋友看见同一个月亮啦。"
二、四季轮回中的古诗密码
七岁那年搬家,新书房有整面墙的书架。父亲特意将幼学古诗类书籍放在最下层,用翠竹图案的布艺书立固定着。春雨淅沥的周末,他教我念"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",窗外恰好有燕子在衔泥筑巢。夏季雷雨轰鸣时,我们对着电闪雷鸣读"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入船",闪电划过天际的刹那,仿佛真的看见苏轼笔下的跳珠急雨。
秋日读诗小记
最妙的是深秋时节,母亲带我去香山看红叶,揣着杜牧的《山行》拓本。"停车坐爱枫林晚"的"坐"字让我困惑许久,母亲便让我坐在石凳上,说古人这个"坐"字就是让我们停下脚步,静静欣赏的意思。那时夕阳正好将枫叶染成金红色,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诗人要说"霜叶红于二月花"——原来千百年前的秋天,也有个孩子看见过这样绚烂的红色。
三、古诗里的生活哲学
成长过程中,幼学古诗渐渐成为我的精神玩伴。第一次养蚕时,捧着"春蚕到死丝方尽"发呆,终于理解什么叫"死亡";学自行车摔倒时,父亲用"千磨万击还坚劲"鼓励我;甚至第一次收到同桌的道歉纸条,上面竟歪歪扭扭写着"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"——原来古诗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。
十二岁生日那天,外公送给我一方歙砚,砚台侧面刻着《劝学诗》中的"少年易老学难成"。他磨墨时缓缓道:"这些幼学古诗就像种子,现在埋在你心里,将来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。"那时窗外飘着雪,砚台里的墨香混着梅花的冷香,成为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冬日意象。如今每当提笔写作,总会想起那个午后,想起千百年前的诗人也许同样在雪天磨墨,写下流传千古的诗句。
四、薪火相传的诗心
去年寒假教邻居小朋友背诗,六岁的圆圆总是分不清"举头望明月"和"举头望明月"的区别。我学着祖母当年的样子,带她到院子里看月亮:"你看见月亮时会不会想家?李白小时候也是这样哦。"她忽然睁大眼睛:"那李白想妈妈的时候也会哭吗?"我忍俊不禁,忽然理解为什么幼学古诗能传承千年——因为人类最朴素的情感从未改变。
今夜整理书柜,那本边角磨损的《幼学古诗》从架滑落,飘出片干枯的银杏书签。上面还有母亲娟秀的字迹:"愿诗心永驻"。忽然想起《长干行》里"同居长干里,两小无嫌猜"的句子,原来我和这些古诗早已相伴走过整个童年。合上书页时,月光正好落在"小时不识月"那页,窗外的月亮和二十年前祖母指给我看的,依旧是同一个月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