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带登古诗的秋日遐思

带登古诗的秋日遐思

霜降日记

晨起推窗,见梧桐叶已染金黄,忽然忆起杜甫《登高》中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”之句。这般秋色,恰似千年前那位披襟独登的诗圣所见。遂取青布囊,装一册《杜工部集》,两枚茶饼,独往城西山麓而行。

一、石径寻幽

山道迂回,苔痕斑驳如古篆。踩着簌簌落叶时,恍若踏碎无数光阴的残片。半山亭小憩时翻动诗卷,“万里悲秋常作客”五字忽撞入眼帘。遥想安史之乱中,杜甫携家带口跋涉于陇蜀之间,那些摇晃的舟车与破碎的山河,竟都凝成七律中工整的对仗。而今我沐着同一轮秋阳,衣袂拂过的已是太平年岁的野菊。

二、绝顶长吟

登至峰顶恰逢云开,整座江城在脚下铺展如画卷。忽然懂得古人为何总要“登高能赋”——当天地浩气涌入胸腔时,言语自会凝成珠玉。学着唐人张开双臂抱风,任凉意灌满宽衫,脱口吟出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。此刻才惊觉,诗句早已穿越时空将所有人相连:杜拾遗的悲怆、王摩诘的空灵、李太白的狂傲,都在这山风中簌簌作响。

三、暮色参悟

斜照漫过西墙时,看见石缝间一簇野菊正颤巍巍托住落日。忽想起《九日齐山登高》中“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”的洒脱。杜牧当年故作旷达的醉语,此刻却成了真实的慰藉。下山时特意采几茎野菊别在包带上,金黄花瓣蹭着布纹沙沙作响,像是与古人完成了一场隔代唱和。

暮色四合时坐在山脚茶寮,热雾氤氲中重读《登高》。方才亲历的秋风、远眺的江流、触摸过的霜叶,忽然都成了注解诗意的活页。店家好奇问何以对残卷出神,笑答:“在读一位老友的信。”——确实,这些灼热的文字何尝不是千年前投寄给所有登临者的锦书?当我们踩着相似的石阶仰望同一片天空时,诗中的草木山河便再度苏醒。

归家后以清水供菊于案,墨迹与花影在灯下重叠成古今交汇的印记。忽然愿效东坡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”之慨,明日当携诗卷再访他山。毕竟每个时代都需要登高者,替人类留住秋风与明月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