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说原文及翻译:求学之道的古诗日记
古之学者必有师
今日重读韩愈的《师说》,感触颇深。文中开篇便道:“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”这让我想起自己求学路上的点点滴滴。老师不仅传授知识,更是人生的引路人。
师说原文摘录
原文:“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”
翻译:出生在我之前的人,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,我跟从他学习;出生在我之后的人,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,我也跟从他学习。我学习的是道理,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?
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
韩愈在《师说》中强调:“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”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图书馆遇到的一位年轻学长。他虽然比我小两岁,但在古典文学上的造诣令我钦佩。我鼓起勇气向他请教,他耐心地为我讲解唐诗的格律,让我受益匪浅。
师说核心思想
原文:“圣人无常师。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”
翻译: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。孔子曾以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为师。郯子这些人,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。
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
读到“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”时,我不禁反思。现代社会信息爆炸,很多人自以为通过网络就能学到一切,却忽略了向他人虚心请教的重要性。上周我在学习编程时遇到难题,本想上网搜索了事,后来还是去请教了计算机系的王教授。他短短十分钟的指点,就解决了我三天都没搞懂的问题。
师说现实意义
原文:“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”
翻译: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,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,懂得道理有先有后,学问技艺各有专长,如此罢了。
日记结语
今日重温《师说》,让我更加明白求学之道在于虚心。无论是白发教授还是年轻同窗,只要在某方面比我懂得多,就值得我学习。韩愈在千年前写下的这些话,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从今往后,我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向一切可以请教的人学习,让“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”成为我的求学座右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