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金的雨散文,我的雨日独思
一、窗外的雨,心中的文
清晨醒来,窗外已是淅淅沥沥的一片。灰蒙蒙的天空,连绵不断的雨丝,敲打着玻璃,也敲打着我的心扉。这样的天气,总让人无端地陷入一种宁静的沉思。我忽然想起书架上那本略显旧色的《巴金散文选》,尤其是其中那篇令我印象深刻的《雨》。巴金先生笔下的雨,从来不只是自然景象的描摹,更是情感的载体,是灵魂的低语。他写道:“雨落着,落着,好像永远不会停止似的。”这简单的一句,却蕴含了无尽的意味,是烦闷,是惆怅,亦或是一种默默的接受与忍耐?
我泡上一杯热茶,重新翻开那篇文章。巴金的文字朴实无华,却有着穿透纸背的力量。他并不直接呐喊,而是通过雨景的铺陈,将自己对时代、对人生、对故人的复杂情愫,细腻地编织其中。那时的雨,似乎连接着过去与现在,冲刷着记忆,也浇灌着希望。我坐在窗边,看着眼前的雨景,试图用他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。雨中的街道空旷了许多,行人匆匆,伞花朵朵,每一帧都像是一幅动态的水墨画。我开始理解,为何雨能引发文人如此多的感慨,因为它本身就充满了叙事性——它既是背景,也是主角。
二、雨丝中的回忆掠影
巴金在散文中常借雨抒怀,追忆往事。我的思绪也不由自主地飘回了过去。记得小时候,我是极喜欢雨的。每逢雨天,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待在家里,听着雨声,看着闲书,觉得那是世上最安全、最温暖的时光。母亲会在厨房忙碌,准备一些简单的点心,空气中弥漫着食物和雨雾混合的独特香气。那时的快乐,简单而纯粹。
然而,随着年龄增长,对雨的感受也变得复杂起来。就像巴金所流露出的,雨也带来了忧愁和压力。它仿佛能放大孤独,让那些潜藏心底的烦恼浮现出来。想起某个离别的雨天,与好友在车站告别,雨水打湿了彼此的肩头,我们笑着说再见,眼里却藏着不舍与对未来的迷茫。那一刻的雨,冰冷而真实,刻下了青春岁月中一道深深的印记。巴金说:“我的心有时也会遇到雨天。”是啊,谁的心里没有下过几场淋透一切的雨呢?这些雨水,或许冲淡了某些快乐,却也滋养了我们的成长,让生命的土壤更加丰厚。
三、聆听雨声,对话自我
在这个喧闹的世界里,雨声或许是最天然的白噪音。它掩盖了城市的轰鸣,创造了一个难得的、可与自己独处的空间。巴金正是利用这样的空间进行内在的探索与对话。我学着他的样子,闭上眼,专心聆听雨点的节奏。起初是杂乱无章的,但仔细分辨,便能听出轻重缓急,犹如一首自然的交响乐。
在这雨声中,日常被忽略的思绪纷纷涌上心头。工作的压力、人际的琐碎、对未来的筹划……它们像雨滴一样敲打着意识的窗棂。巴金的散文教会我的,不是如何逃避这些纷扰,而是如何像他一样,静静地观察它们,接纳它们,然后用文字给予其形态和意义。写作,或者说日记,就是一种情绪的梳理和安放。我提起笔,试图将此刻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,不求文采斐然,但求真诚坦率。这个过程本身,就具有一种治愈的力量。雨还在下,但内心的烦躁已渐渐平息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澈的平静。
四、雨终将停,文永流传
巴金在文章的结尾常予人以微光般的希望。他深知雨虽缠绵,但终有停歇之时。正如他写道:“雨住了,天空渐渐亮起来。”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,更是一种人生信念的传达——苦难和阴霾都是暂时的,晴朗和光明终会到来。合上书页,我望向窗外,雨势果然渐小,乌云缝隙中已透出几缕阳光。
这场雨,因巴金的散文而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。它不再只是天气,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一场与文学大师的隔空对话。他的文字跨越时空,在我的平凡日子里激起了涟漪。我感激这个雨日,让我有机会慢下来,阅读、思考、记录。日记的最后,我写下:愿我能常怀这般观察与反思的习惯,无论晴雨,都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。因为,真正的富有,不在于外界是阳光普照还是大雨倾盆,而在于内心是否有一处宁静的角落,永远润泽,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