壬寅年腊月廿三日记
冬夜读《甲乙集》,忽见罗隐"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"句,窗棂外恰有朔风掠过老松,恍觉这位被称作"峰古诗魂"的晚唐才子,正披着千年霜雪推门而入。
一、青灯黄卷见锋芒
案头烛火将罗隐诗集映得透亮。这位十试不第的"峰古狂生",却在诗文中淬炼出惊人锋芒。"我未成名卿未嫁,可能俱是不如人"的自嘲里,分明藏着"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"的诘问。墨迹在宣纸上晕开,仿佛看见他负手立于峰顶,任衣袂翻飞如战旗。
二、松涛竹韵说沧桑
凌晨三更,寒露渐重。忽然记起罗隐《蜂》中"不论平地与山尖"的警句,推窗见远山轮廓如他瘦削的侧影。这位善用蜂蚁讽世的诗人,将晚唐的浮世绘卷凝练成"家国兴亡自有时"的预言。此刻风过竹林沙沙作响,恰似他"时人不用穿针待,没得心情送巧来"的冷笑。
三、残星晓月照古今
东方既白,书页间游动的光影让我想起罗隐"今朝有酒今朝醉"的豁达。这位在《谗书》中怒斥"浮世荣枯总不知"的诗人,其实早把孤愤化作"山雨欲来风满楼"的洞见。合卷时晨光已漫过砚台,恍然惊觉所谓"峰古诗骨",不过是把苍生疾苦都熬成了墨。
后记:罗昭谏的诗文总在绝处生新意,恰似雪中老梅愈冷愈精神。今人读其"芳草有情皆碍马,好云无处不遮楼",当知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