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峰下遐思日记

《峰》下遐思日记

一个关于仰望与攀登的心灵记录

今日重读唐代诗人罗隐的《峰》,诗中“不论平地与山尖,无限风光尽被占”的句子,如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,激荡起层层涟漪。这短短二十八字,勾勒出的不仅是蜂的勤劳与占据,更是一幅关于追求、视角与生命占有的深邃画卷,让我不禁提笔,记录下这番思绪的流动。

一、视角的囚笼与攀登的起点

诗中的“蜂”,象征着世间一切孜孜不倦的追求者。我们何尝不是如此?终日忙碌,奔波于各自的“平地”与“山尖”,只为采撷那一点生活的蜜糖。我们为自己占得的“无限风光”而自豪,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。这最初的攀登,充满了发现与获得的喜悦,是生命最原初的动力。我回想起自己为学业、为工作拼搏的日子,那种目标明确、奋力向前的感觉,单纯而充满力量,仿佛自己正站在一座小山的顶端,俯瞰着来路,心中满是成就感。

二、山外有山的惘然与觉醒

然而,诗的后两句“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?”却陡然一转,将一切的忙碌与成就置于一个巨大的问号之下。这问号,如同从更高的云端投下的目光,瞬间让我们原本占有的“山尖”显得渺小。这是一种深刻的惘然,是辛勤付出后对意义的终极追问。我合上诗卷,走到窗边,远眺城市天际线处朦胧的山影。我忽然意识到,自己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“山峰”,或许只是另一座更大山峰脚下的土丘。这种觉醒,并非颓废,而是一种视野的打开。它打破了“占”的迷思,告诉我们,生命的丰富不在于占据了多高的位置,而在于经历了多少真实的攀登过程,品尝了多少过程的滋味。

三、攀登本身即是答案

《峰》的智慧,在于它没有直接给出“为谁辛苦为谁甜”的答案,而是将问题留给读者。而这,恰恰是其最深刻的地方。答案,或许就藏在那持续不断的“飞过山尖”的动作里。人生的意义,并不全然在于最终采到的“蜜”,更在于那一路寻觅百花、穿越平地与山尖的旅程。过程中的汗水、沿途的风景、甚至偶尔的迷茫,共同构成了生命的甜蜜。正如我此刻的写作,最终的文稿并非全部,这梳理思绪、与古诗对话、试图将瞬间感悟凝结为文字的过程,本身已是一种珍贵的收获。

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。我再次默诵《峰》,心中的波澜已化为宁静的湖面,映照着更广阔的星空。这首诗不再是一首简单的咏物诗,它成了一座灯塔,提醒着我:不必执着于最终占据哪座峰顶,重要的是保持飞翔与攀登的姿态,去体验,去感受,去创造。那“为谁”的答案,便在这永不停息的生命律动之中,悄然显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