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
——春日山行小记
四月十五日,星期六,晴。
晨光熹微时,我便背起行囊,独自一人踏入了城郊的苍翠群山。此行的目的无他,只因连日来困于书斋,心神俱疲,亟需一场与自然的对话来涤荡胸中积郁的闷气。入山之初,路径尚算平坦,两旁是新绿的灌木与不知名的野花,鸟鸣清脆,春风和煦,脚步轻快得几乎要飞扬起来。
一、疑无路
然而,随着山势渐陡,最初的惬意很快被疲惫取代。我循着一条看似是主径的小道向上攀登,但拐过几个弯后,路径忽然变得模糊难辨。茂密的树冠遮天蔽日,脚下的石块也开始硌得人生疼。我固执地认为方向没错,便拨开及腰的杂草,继续深入。不知不觉间,竟走入了一处谷地。四周皆是高耸的岩壁,来时路已被荒草淹没,前方则横亘着几块巨大的落石,仿佛一扇紧闭的门,彻底堵死了去路。
我心中顿时一紧。掏出手机,果然毫无信号。汗水顺着额角滑落,不是因为热,而是因为一丝悄然升起的慌乱。我试图攀爬那巨石,但它湿滑且无处着手;想原路返回,却发现在这相似的密林里,早已分不清东南西北。我像一只被困在琥珀里的昆虫,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徒劳地挣扎。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阳光透过叶隙投下斑驳的光点,竟显得有些刺目而嘲讽。那一刻,陆放翁那句“山重水复疑无路”无比真切地砸在我的心头。它不再是一句优美的诗,而是一种切肤的体验——那种面对自然伟力时的渺小感,那种在绝境中滋生出的茫然与无措,几乎要将人吞噬。
二、又一村
就在我几乎要放弃,准备席地而坐等待或许根本不会有的救援时,一阵细微的水流声传入耳中。我侧耳倾听,声音极轻,却持续不断。心中一动:水往低处流,但若能逆着水流的方向走,或许能找到它的源头,而源头往往在高处或山涧出口!这念头如同一道闪电,照亮了沉郁的心绪。
我不再试图攀爬那绝望的巨石,而是循着那若有似无的泠泠水声,小心翼翼地沿着岩壁横向移动。拨开最后一丛浓密的杜鹃花枝,景象豁然开朗!眼前并非什么源头,而是一条被隐藏的、向下流淌的浅浅溪流。更重要的是,沿着溪流向下望去,不远处的地势骤然开阔——一片明亮的阳光洒在那里,隐约可见几畦整齐的菜地,甚至有一缕炊烟袅袅升起。
我的心脏猛烈地跳动起来,几乎是跑着向那光亮处奔去。穿过一段低矮的灌木通道,整个世界仿佛瞬间被重新调亮了色彩。灿烂的春光毫无保留地倾泻下来,照耀着一片小小的、宁静的山中平地。几间朴素的瓦舍坐落其间,屋前桃花正艳,柳树新绿的枝条在风中柔柔地摆动,宛如一团团绿色的轻烟。一位老人正坐在院中挑拣着野菜。此情此景,正如一千年前那位诗人所描绘的,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!这不再是纸上的文字,而是生命在历经困顿后,突然展现的无限生机与喜悦。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带来的震撼与感动,难以用言语形容万分之一。
三、悟与得
好心的老人为我指了下山的路。回程的路上,脚步依旧疲惫,心情却已截然不同。我反复咀嚼着这半日来的经历与那句诗。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,绝不仅仅在于其对仗工整、画面优美,更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人类一种普遍的生命体验:绝望与希望往往只有一墙之隔。
我们的人生、学业乃至情感,何尝不是一次次“山重水复”的跋涉?常常会觉得仿佛用尽了全力,却依然面对着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,仿佛所有的路都已断绝。然而,这首诗,以及今天的奇遇,温柔地提醒着我:或许只需要再多一份坚持,多一次不同角度的尝试,多一丝对细微声响的觉察,转机就在下一个拐角。那“柳暗花明”的“村”,并非天赐的侥幸,而是给所有在“疑无路”时仍不曾放弃寻找、不曾停止思考之人的犒赏。
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。我回头望了一眼那重归宁静的群山,它依旧苍茫深邃,但我知道,它已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——一颗名为“希望”的种子。此后,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,我大抵都会想起这个下午,想起那绝处逢生的溪流声,和那一片灿烂的、照亮人心的春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