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中唐王勃古诗中的秋日遐思
一、晨起读诗
清晨推开窗,山间雾气未散,随手翻开《王勃诗集》,目光停留在《山中》:"长江悲已滞,万里念将归。况属高风晚,山山黄叶飞。"二十八字如清泉淌过心间。唐时的秋风穿越千年,此刻正卷着阳台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。
诗句里的时空交错
王勃写此诗时不过二十余岁,却已有"万里念将归"的沧桑。我凝视着诗中"山山黄叶飞"的意象,忽见窗外银杏叶正以同样姿态盘旋而下,金黄叶片在晨光里宛如活起来的诗句。
二、山间寻迹
午后携书入山,踩着窸窣作响的落叶小径。半山亭的石阶上,几个孩童正用树枝描摹诗句,稚嫩的笔画与千年墨痕重叠。忽然懂得王勃为何选择用"滞"字形容长江——那不仅是水流凝滞,更是游子凝在喉头的乡愁。
古诗新悟
坐在山腰长椅重读全诗,发现"况属高风晚"的"况"字用得绝妙。这个转折词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况味缝合,就像此刻掠过耳际的山风,既吹动我的发梢,也掀动泛黄的书页。
三、暮色归途
下山时暮色已浓,路灯次第亮起。手机弹出故乡亲友的消息,突然体会"万里念将归"不仅是空间距离,更是现代人精神上的漂泊感。王勃的诗句像一盏灯笼,照亮了千年后某个普通人的秋日。
归家后摊开日记本,将沾着银杏叶的书签夹在《山中》这页。唐人的笔墨与现代人的钢笔字相遇,山风穿过时空的峡谷,在纸页上留下沙沙的余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