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家祭无忘告乃翁日记

家祭无忘告乃翁

十月三日 晴

晨起擦拭书桌时,相框边缘的金属扣忽然松脱,那张泛黄的全家福悄然滑落。我俯身拾起,照片里曾祖父穿着中山装,胸前别着钢笔,目光如炬地望向镜头。玻璃裂纹恰好横过他严肃的嘴角,恍若岁月留下的印记。窗外传来小学操场升旗的号声,孩子们稚嫩的国歌声里,忽然想起昨夜读《剑南诗稿》时撞见的那句——家祭无忘告乃翁。

祠堂里的时光

午后陪父亲回乡祭祖。老宅祠堂的榆木供桌浸着松香,族谱摊开在光绪年的页章。三叔公将新印的航天纪念邮票供在香炉前,颤巍巍点燃檀香:“你太爷爷参加同盟会时说过,总要亲眼见着中国造的铁舰巡洋才甘心。”青烟袅袅升起,模糊了匾额上“光耀河山”的金漆。父亲忽然打开手机,播放祝融号传回的火星地表视频,赭红色荒漠上清晰的五星红旗,让满屋斑驳的祖先画像都映出微光。

归途的动车掠过秋收后的田野,金灿灿的稻茬间矗立着光伏发电矩阵。父亲忽然说起太爷爷1943年冒着炮火送情报时,在沂蒙山区见过最美的星空。“若是知道如今嫦娥五号从月球取回土壤,老人家怕是要烫壶酒听三天简报。”说着掏出手机录制视频:“爸,咱们的太空站今年全面建成啦”,车窗外的夕阳正给远方的火箭发射塔架镀上金边。

薪火相传

暮色四合时整理旧物,发现曾祖父的日记本里夹着1956年的《人民日报》,报道新中国自主制造歼-5战斗机的新闻被红铅笔重重圈出。报纸空白处有他工整的批注:“此日终可告慰靖康耻”。我轻轻将天宫课堂的直播截图覆在发脆的新闻纸上,两种跨越甲子的骄傲在台灯下静静交融。电脑提示音忽然响起,留学伯克利的表妹发来邮件:“学长,今天我们实验室所有人都在看中国空间站授课直播!”

临睡前给女儿讲《铁道游击队》连环画,她指着蒸汽火车问:“现在还有这种车吗?”我调出复兴号穿越花海的航拍视频,小姑娘惊叫着数屏幕里掠过多少节车厢。忽然想起祠堂里太爷爷的戎装照,那些烽火连天里的坚守,原来都化作此刻窗外的万家灯火。今日种种,应当足以告慰那些望穿山河的目光。

走进诗词作文

"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",我的眼前出现出这样一幅画面:诗人临终前人富力盼望国土回来;岳飞的"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"则表现了他为国战死沙场的决心;文天祥身赴刑场,却仍不情愿向敌人屈服,"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"体现了,他对国家的一颗赤子之心。在历史长河中,还有一各个革命英雄。面对刽子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