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太湖春色——读太湖秋夕有感

太湖春色——读《太湖秋夕》有感

三月廿八日 晴

今日重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太湖秋夕》,忽然想起上月游太湖的情景,那满目春光与诗中描绘的秋色竟在记忆中交织成趣。

诗中的太湖

"月照洞庭秋,波光共悠悠"——白乐天笔下的太湖秋夜,皓月当空,水波不兴,一派静谧悠远。诗人用"共悠悠"三字,将月光与水波的缠绵写得淋漓尽致。我尤爱"渔父夜相呼"一句,仿佛听见千年前湖畔的声声呼唤,穿透时空而来。

眼前的春湖

记得那日乘船游湖,恰是"草长莺飞二月天"。与诗中萧瑟秋意不同,春日太湖宛如打翻的调色盘:
• 西岸垂柳新绿如烟
• 东渚桃花灼灼其华
• 南湾芦苇抽出的嫩芽像支支翡翠簪子
最妙的是忽逢细雨,湖面泛起千万个酒窝,远处三山岛若隐若现,真应了苏轼"山色空蒙雨亦奇"的意境。

古今对话

坐在鼋头渚的石矶上,忽然明白为何历代文人独爱太湖。这汪三万六千顷的碧水,春有夭桃秾李,夏有接天莲叶,秋有荻花瑟瑟,冬有晴雪浮光。白诗中的清冷秋夜,与我经历的盎然春意,恰似太湖递给不同时代游子的两面镜子,照见永恒的自然之美。

归途在渔港看见晾晒的银鱼网,忽然想起《太湖秋夕》末句"此意谁能俦"。千年前诗人感叹知音难觅,而今我站在这里,与隔空对话,是否也算一种穿越时空的应答?

暮色中买下一包晒干的太湖银鱼,店家说这是"太湖三白"之一。回家路上,背包里的银鱼与诗集轻轻碰撞,竟分不清是书香还是湖鲜的气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