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的雨从傍晚开始就未曾停歇,滴滴答答地敲打着玻璃,像极了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中"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"的意境。我独坐窗前,看着路灯下泛着银光的雨丝,忽然想起那些藏在古诗里的雨,每一滴都浸润着千年的愁绪与诗意。
一、青箬笠下的江南烟雨
雨势渐密时,张志和《渔歌子》的句子便浮现在脑海:"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"这雨中的蓑衣客,仿佛就站在楼下池塘边垂钓。雨水在荷叶上滚成珍珠,让我想起去年在苏州博物馆看到的明代《烟雨归舟图》,那画中的墨色晕染,恰似此刻天地间朦胧的水汽。
二、梧桐更兼细雨的愁思
深夜雨声转急,李清照《声声慢》里的"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"竟与此刻的雨声重叠。书桌上那本《宋词选注》还摊开着,雨水似乎浸透了纸页,将"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"的孤寂渗入我的骨髓。冰箱运作的嗡嗡声里,雨滴在空调外机上敲出《雨霖铃》的节奏。
三、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惊喜
今晨推开窗,意外发现韩愈笔下"天街小雨润如酥"的景致就在眼前。花盆里多肉植物的绒毛上缀满水珠,楼下玉兰树的新叶绿得发亮。忽然明白古人为何总爱写雨——这寻常的降水,在杜牧笔下是"清明时节雨纷纷",在苏轼词里是"白雨跳珠乱入船",而此刻在我眼中,是阳台上晾衣杆折射出的七色光谱。
合上日记本时,雨还在下。那些古诗里的雨穿越时空,落在21世纪的防盗窗上,依然能溅起同样晶莹的水花。或许明天该去买把油纸伞,在小区里踩踩水洼,亲自走进这延续了三千年的、湿漉漉的诗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