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雨寄北
十月初七 夜雨潇潇
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,像极了李商隐笔下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”的意境。我独坐书斋,烛火摇曳,忽然想起远在北方的故人。这雨丝仿佛穿越了千年,将唐时的愁绪与今日的思念编织成网,让人无处遁逃。
一、雨声中的时空交错
记得初次读《夜雨寄北》时,尚在学堂。先生抚须讲解:“此诗写于李义山羁留巴蜀之际,秋雨连绵中作书寄妻,却以‘何当共剪西窗烛’收束,哀而不伤。”那时年少,只觉诗句婉转动人,却未必真懂其中三昧。而今客居江南,夜雨敲窗时,方知“巴山夜雨”四字重若千钧——原来千年风雨从未改变游子的心事。
二、墨痕与雨痕的交织
取出青瓷砚台磨墨,想学古人研墨作书。雨声渐密,墨锭在砚堂上循环往复,恍若看见李义山在烛光下铺开绢帛。他写“却话巴山夜雨时”时,可曾料到这七个字会成为后世无数离人的心声?我的毛笔蘸饱墨汁,在信笺上落下第一行:“见字如面,江南夜雨正浓...”
忽然电话铃响,北方友人发来视频邀请。屏幕那端笑问:“你那里下雨了吗?”我将镜头转向窗外雨幕,两人同时笑叹——如今已无需“寄北”的漫长等待,但为什么,隔着电波依然能听见雨声里的寂寞?科技缩短了距离,却裁不减思念的密度。
三、秋池新涨的隐喻
凌晨雨歇,披衣至院中。蓄水池果然如诗中所言“涨秋池”,水面漂浮着金桂的落蕊,像散落的星子。想起古人以水池喻心绪,雨水积攒一寸,思念便深重一尺。这种意象建构真是精妙——自然景象与内心景观的呼应,正是中国古典诗学的精髓。
退回书房重读《夜雨寄北》,忽然注意到以往忽略的细节:诗人不说“思归”而说“归期”,不说“孤独”而说“夜雨”,不说“期盼”而说“共剪烛”。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,比直抒胸臆更有千钧之力。日记至此,窗外的雨又淅淅沥沥起来,仿佛在应和着千年前的平仄韵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