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夜阑灯影忆古诗

夜阑灯影忆古诗

一灯如豆照古今

夜深人静时,我总爱点亮书桌前那盏青瓷古灯。柔和的灯光在宣纸上游走,恍然间仿佛穿越千年,与那些吟咏灯火的诗人相遇。"孤灯不明思欲绝,卷帷望月空长叹",李白的诗句总在此时浮上心头。这盏灯似乎成了时空的隧道,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灯下挥毫的身影。

烛影摇红忆往昔

记得儿时祖母家的油灯,昏黄的光晕里总晃动着她的银发。她常一边缝补衣裳,一边教我念"灯前小儿女,笑语夜微茫"。那时不懂诗中深意,如今在城市的霓虹闪烁中,才明白那盏油灯承载着怎样温暖的记忆。现代的白炽灯虽明亮如昼,却再也照不见杜牧"银烛秋光冷画屏"的意境,唯有在古诗中寻觅那份静谧的灯火。

诗词中的万盏明灯

翻阅唐诗宋词,发现古人对灯有着特殊的情愫。苏轼在《望江南》中写"寒灯相对记畴昔,夜雨何时听萧瑟",一盏灯见证了多少知交夜话;陆游"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"的豪情,想必也是在军帐灯火下酝酿。最令我动容的是白居易那句"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",虽未直接写灯,却让人想起那些在暗夜中生生不息的希望之光。

灯下墨香润心田

每逢雨夜,我总会效仿古人挑灯夜读。雨打窗棂声里,台灯洒下的光晕恰如古画中的意境。这时读晏几道的"今宵剩把银釭照,犹恐相逢是梦中",别有一番滋味。有时兴起研墨习字,看墨迹在灯下泛着微光,恍惚自己便是那个"醉里挑灯看剑"的辛弃疾,只不过剑已化作毛笔,沙场变成纸笺。

现代灯火与古诗交融

漫步都市夜景,霓虹璀璨如星河倾泻。但我更眷恋小区里那盏老旧路灯,它让我想起"灯火阑珊处"的意境。某次停电夜,我点燃蜡烛重读《古诗十九首》,突然理解古人为何能写出"昼短苦夜长,何不秉烛游"的洒脱。原来灯不仅是照明之物,更是心灵的慰藉,是穿越时空的诗意纽带。

传承不灭的文化心灯

而今我在灯下教女儿读古诗,她稚嫩的声音念着"床前明月光",台灯将她的睫毛映出细密的影子。这场景让我恍然顿悟:古诗中的灯火从未熄灭,它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愈发明亮。就像杜甫所写"人生不相见,动如参与商。今夕复何夕,共此灯烛光",千载之后的我们,依然能在同样的灯光下感受同样的诗意。

合上诗卷,灯影仍在墙上摇曳。忽然明白,每盏灯都是文明的薪火,而古诗就是灯芯,只要轻轻一点,便能照亮整个中华文化的长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