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读写蜡烛的古诗有感
烛光里的千年回响
今夜停电,我竟有些欣喜——终于能名正言顺地点一支蜡烛。昏黄的光晕在墙上摇曳,像极了古人诗中的场景。忽然想起李商隐那句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,便翻出诗集,在烛光下重读那些写蜡烛的古诗。
烛影摇红的诗意
蜡烛在古诗中从不只是照明工具。杜甫在《宿府》中写“清秋幕府井梧寒,独宿江城蜡炬残”,烛芯噼啪作响,仿佛能听见诗人长夜的叹息。温庭筠更有“玉炉香,红蜡泪,偏照画堂秋思”,那滴落的蜡油成了相思的具象,在烛光里凝结成永恒的意象。
最妙的是苏轼的“蜡照半笼金翡翠,麝熏微度绣芙蓉”,烛光恰到好处地朦胧,暗香浮动间营造出迷离意境。古人没有电灯,反而更懂光线的美学——一支蜡烛就能切割出明暗交错的诗意空间。
燃烧的哲学
盯着跳动的火焰,我突然理解为什么诗人总将蜡烛与奉献相连。蜡烛从点燃到成灰,完成了一场安静的牺牲。就像李商隐另一首写蜡烛的古诗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”,烛火需要时时修剪,恰似人生需要不断修正方能延续光明。
记得白居易也写过“烛暗灯明俱不眠,听人欢笑夜茫然”,烛与人互为映照,都在黑暗中寻找意义。此刻我的蜡烛已燃过半,蜡泪层层堆积如珊瑚,这何尝不是时间的具象?每一滴都是生命的流逝,也是光明的馈赠。
现代烛光夜
电来了,我却舍不得吹灭蜡烛。在这个随时能拥有光明的时代,点蜡烛成了奢侈的诗意。我们失去了对光的敬畏,也淡忘了黑暗的价值。古人能在烛影里看见人生百态,我们却连停电时都只顾寻找充电宝。
最后烛火摇曳了几下,像在告别。我忽然明白,所有写蜡烛的古诗其实都在写同一件事: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,发出最大的光。蜡炬成灰,但照亮过的一切都留在诗里,千年不暗。今夜,我也被这古典的光亮温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