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晴转多云
昨夜偶然翻到孟浩然的《春晓》,"春眠不觉晓"五个字像一把钥匙,突然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。记得小学时摇头晃脑背诵的场景,那时只觉得这是首描写懒觉的打油诗,如今在凌晨两点的台灯下重读,竟品出几分人生况味。
一、诗中的睡眠哲学
诗人用"不觉"二字精妙捕捉了深度睡眠的状态,这种浑然忘我的境界,恰是当代人求而不得的奢侈品。我盯着手机屏幕显示的03:17,想起上周买的褪黑素还躺在抽屉里。古人没有电子设备的干扰,他们的"处处闻啼鸟"是自然醒的闹钟,而我们的"处处"只剩消息提示音。
二、失眠时的诗意联想
辗转反侧间,忽然想起陆游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里"夜阑卧听风吹雨"的句子。八百年前的雨声穿过时空,与今夜空调外机的嗡鸣重叠。古人把失眠写得如此壮怀激烈,而我的失眠日记里只有"第五次查看冰箱"这样的流水账。
【古诗摘抄】
李白《静夜思》:"床前明月光"
白居易《睡觉》:"星河耿耿漏绵绵"
苏轼《临江仙》:"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"(这何尝不是种精神入睡)
三、寻找现代人的"春眠"
清晨六点,窗外传来环卫工扫地的沙沙声。我数着《春晓》的平仄节奏,突然意识到诗人笔下那个被鸟鸣唤醒的清晨,本质上是对生物节律的完美呈现。在这个需要闹钟+咖啡因双重刺激的时代,或许我们该重新学习古人"顺应天时"的睡眠智慧。
合上诗集时,晨光已经漫过窗台。今天决定取消所有午间会议,试着找回"处处闻啼鸟"的自然醒体验。毕竟在快节奏的都市里,能像孟浩然那样坦然承认"春眠不觉晓",本身就是种奢侈的诗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