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读《有夏》感怀日记
七月初三 酷暑难耐
今日气温骤升,窗外蝉鸣聒耳,恰如《有夏》所云“炎炎烈日当空照,万物蒸腾似火烧”。午后躲进书房避暑,信手翻开《古诗源》,重读《有夏》篇,竟觉字里行间涌出清泉般的凉意。
诗中夏韵
“有夏”二字原指夏朝,但在这首古诗中,诗人以史诗笔法描绘盛夏景象:“朱明司节,祝融统方。羲和总辔,南雀昂昂”。读至此处,忽闻雷声隆隆,推窗见乌云翻墨,恍若诗中“玄云渰渰,雷雨沛然”之景跨越千年重现眼前。
最妙是“桐枝淅沥,竹影摇青”一句,与我院中景致何其相似!那株老梧桐被急雨敲打,叶片簌簌作响,恰应了“淅沥”二字;而墙角翠竹在风雨中俯仰,正是“摇青”的生动注脚。古人观察之精微,用词之精准,令人叹服。
酉时雨霁 虹现东方
骤雨初歇,天际忽现双虹。想起《有夏》中“霓旌绛旆,横绝天衢”的描写,方知古人早已将虹霓比作天帝的旌旗。此刻云霞蒸蔚,夕阳返照,湿润的空气中浮动着茉莉的甜香,正是诗中“兰汤沐芳,荷风送爽”的意境。
童年夏忆
读着“黄童逐雀,白叟垂纶”之句,不禁想起儿时暑假在外婆家度夏的情景。我们这些“黄童”确实常拿着竹竿追麻雀,而村口河边总有许多“白叟”在垂钓。如今城市化进程加快,这般田园牧歌式的夏日图景已渐行渐远,幸有古诗为我们保存着这份集体记忆。
诗中“冰井涵霜,瑶台积雪”的描写,原指帝王消暑的奢靡享受,却让我想起外婆用吊桶镇在井里的西瓜。午后取出剖开,带着天然凉意,那份甘甜胜过一切冰饮。古诗的雅言与民俗的记忆,在此奇妙地交融。
亥夜纳凉 星汉灿烂
夜来暑气稍退,携竹榻到天台仰观星象。《有夏》篇末“大火西流,北斗阑干”的天象记载,此刻正真切地展现在苍穹之上。心宿二(古称大火星)果然西沉,北斗七星斜挂天宇,与两千年前的诗人所见别无二致。
忽然领悟到《有夏》的真正价值——它不仅是一首描写季节的诗篇,更是连接古今的时间胶囊。当我们吟诵“日月其除,时序周转”时,便与无数个夏天的吟者产生了共鸣。这种文化传承的连续性,比任何空调冷气都更能抚平现代人的躁热。
今日重读《有夏》,始知古诗非是尘封古董,而是随时可汲取的活水。它让酷暑变成诗意的栖居,让平凡夏日升华为文化的盛宴。愿每个炎夏,都有古诗相伴;愿每次吟诵,都能穿越时光,与古人共此炎凉。
随笔作文写什么好
记得有回我硬憋出一段“秋日感怀”,结果读起来像晒干的豆荚,咔嚓脆响却毫无汁水。直到某天路过旧书摊,翻到本破烂的笔记,上面潦草写着:“随笔不是表演,而是呼吸——呼出胸中浊气,吸入人间烟火。”那一刻,我豁然开朗。何必强求辞藻华丽?像农民犁地般朴实耕耘就好:记录晨雾中的早市喧嚣,描摹地铁里陌生人的倦容,或者捕捉...
致青春作文编辑原创
我读《点击人生》,书中说,仓颉创字,一撇一捺即为人,何其简单,于是,我明白了,人原本就是简单的,那么,我们为何要把自己变复杂呢?我上高中时,经常听语文老师讲《红楼梦》,听着里面的故事,心中总是觉得很唯美,于是,自己在书店买了四卷,文言文版的,读起来那叫一个爽,曹雪芹先生真不愧是一名古今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