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夏日记蝉——重读虞世南蝉有感

一、初闻蝉声

清晨推开纱窗时,忽闻"知了——"一声长鸣划过天际。这声音像一把钝刀,生生劈开了黏稠的暑气。循声望去,老槐树斑驳的枝干上正趴着只青黑油亮的鸣蝉,薄翼在晨光中泛着虹彩,让我蓦然想起昨夜重读的虞世南《蝉》:"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"

1.1 古诗中的蝉影

虞世南笔下"居高声自远"的蝉,与我眼前这位"歌者"渐渐重合。唐代诗人总爱以蝉喻志,这小小的昆虫竟承载着士人的精神图腾。记得《全唐诗》里收录的咏蝉诗多达47首,而虞世南这首五绝尤以气格高华著称,二十字中藏着整个盛唐的气象。

二、午后观察

正午的阳光将树影压成扁平的一团,蝉鸣却愈发嘹亮。我举着相机蹲在树根处,看见它腹部的共鸣腔有节奏地收缩,宛如正在演奏一架微型风琴。这让我想起《蝉》中"非是藉秋风"的傲骨——原来这清越之声,全靠自身肌体的震动。

2.1 生命礼赞

查阅资料才知,蝉的幼虫要在暗无天日的地下蛰伏3-7年,而破土后的成虫寿命仅有2-4周。这种近乎悲壮的生命周期,与虞诗"居高声自远"的永恒意境形成奇妙对照。我在日记本上涂抹:"或许诗人想说的是,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,而在是否响彻云霄。"

三、暮色沉思

晚霞染红西天时,蝉鸣渐渐稀落。摊开的《虞世南集》被风吹到《蝉》那一页,宣纸上的墨迹仿佛要飞起来。突然明白为何古人称蝉为"齐女"——这薄翅生灵,竟用整个夏天演绎着生命最绚烂的独唱剧。

合上日记本前,我抄录了徐志摩的句子:"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,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。"但此刻觉得,或许更应该记住虞世南笔下那"饮清露"的蝉,它告诉我们:生命的高贵,在于始终保持向上的姿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