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夏日寻幽记:古诗采莲曲中的江南韵

七月廿三 晴 荷风拂面

晨起翻《乐府诗集》,王昌龄的《采莲曲》倏然跃入眼帘:"荷叶罗裙一色裁,芙蓉向脸两边开。"这十四个字像一把青竹篙,将我记忆中的乌篷船轻轻推向了故乡的藕花深处。

菱歌惊起的童年

记得外婆家后门的河道,端午过后便浮起层层叠叠的圆叶。表姐们总爱挽着竹篮学《采莲曲》里的姑娘,将绀碧的裙裾铺在船舷,分不清是荷叶染绿了衣裳,还是衣裳映翠了荷塘。我蜷在船尾看她们俯身采莲,发梢扫过水面时,惊起的水珠恰似"乱入池中看不见"的调皮注解。

注:此处暗合原诗"乱入池中看不见,闻歌始觉有人来"的意境

水墨长卷里的现代回响

午后特地去西湖曲院风荷,想寻访古诗里的场景。木栈道上举着自拍杆的游客,与千年诗中"芙蓉向脸"的少女们竟形成奇妙互文。有个穿汉服的姑娘站在九曲桥中央,手机播放着电子琴版的《采莲曲》,传统与现代在此刻达成了某种和解。

暮色中的顿悟

归途经过菜场,见摊主正在剥新鲜莲蓬。翠绿的莲房裂开时,滚出的莲子让我突然明白:古诗《采莲曲》最动人的,正是这种将劳动诗化的能力。那些采莲人或许不曾想到,她们弯腰的剪影会成为穿越时空的审美符号。就像此刻我笔下流淌的文字,或许某天也会成为后人解读这个夏日的密码。

忽然记起去年在博物馆看到的清代《莲塘清趣图》,题跋写着"拟唐人采莲意趣"。原来千年来,我们始终在以不同方式回应着那首乐府诗——用画笔、用文字、用镜头,甚至只是用某个驻足凝望的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