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起研墨
清晨六时,窗外尚笼着薄雾。取出珍藏的松烟墨锭,在端砚上徐徐研磨。清水渐渐化作黛色,散发出淡淡的松木清香。这让我想起苏轼《汲江煎茶》中"磨成紫玉池"的意境,墨汁在晨光中泛着幽蓝的光泽,仿佛能照见千年的文脉。
墨韵随笔
蘸墨提笔时,狼毫与宣纸接触的刹那,墨色如春蚕吐丝般自然流淌。记下昨日拜访古籍修复师的见闻:老师傅用矿物颜料调制的"八宝墨",在修补《永乐大典》残页时,竟能与原墨色分毫不差。这让我顿悟《墨经》所言"色不异空"的深意——墨色里藏着时间的密码。
午后墨趣
整理书房时,偶然翻到少年时的临帖作业。对比今日所书,发现墨色运用已从当初的浓淡不均,到现在能自如表现"五色墨"的层次。特别满意最近临摹《兰亭序》的尝试,通过控制笔速让枯润变化自然呈现,宛如看见王羲之在会稽山阴挥毫时墨花飞溅的场景。
墨香夜读
晚间重读《红楼梦》,注意到曹雪芹对墨的描写竟有二十七处之多。从黛玉"砚墨成冰"的孤寂,到宝钗"蘸墨如金"的持重,一方墨池映照出大观园众生相。此刻院中桂花飘落,恰似脂砚斋批语中"墨香与花气俱浓"的意境,让人不禁想用金农漆书体录下这片刻心境。
临睡前将毛笔洗净时,发现清水已染成淡墨色。这让我想起黄庭坚"墨池飞出北溟鱼"的比喻——今日与墨相伴的每个瞬间,都似一尾墨色锦鲤,游进了记忆的深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