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月二十日 雪后初晴
清晨推窗,昨夜一场大雪将世界染成素白。忽然想起王安石的《梅花》:"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",便决定去城西梅园寻访这冬日精灵。
踏雪寻梅
穿过覆雪的青石板路,远远便闻到一缕幽香。这香气不似桂花甜腻,倒像陆游笔下"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"的清冷。转过假山,果然见几株老梅斜倚粉墙,虬枝上凝结着冰晶,嫩黄的花蕊却倔强地探出头来。
❄️ 最动人的是东角那株朱砂梅,花瓣上还托着未化的雪粒,红白相映宛如《红楼梦》里妙玉栊翠庵的"琉璃世界白雪红梅"。
梅之品格
坐在梅亭小憩时,发现石柱刻着林逋的"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"。这让我想起古人常以梅喻志——苏轼说"玉雪为骨冰为魂",黄蘖禅师道"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"。此刻寒风掠过梅枝,那些颤动的小花倒真像在演绎生命的韧性。
归途随想
返程时特意折了段梅枝插瓶。公交车上邻座老伯笑道:"你也爱梅?"原来他是退休语文老师,我们便从王冕的"不要人夸颜色好"聊到毛泽东的"俏也不争春"。他突然吟起李清照的"雪里已知春信至",让我恍然惊觉:梅不仅是严冬的勇者,更是春天的信使。
🌺 这让我记起去年在杭州超山见到的"唐梅",据说已活过千年。当所有繁华都湮灭在时间里,唯有梅花年复一年地绽放,或许这就是"无意苦争春,一任群芳妒"的底气吧。
暮色中回到家,案头梅枝映着台灯,在墙上投下婆娑疏影。突然明白为什么历代文人都要写梅——我们寻找的从来不是花,而是那个在风雪中依然保持绽放姿态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