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回眸古诗:一场穿越千年的心灵对话

回眸古诗:一场穿越千年的心灵对话

晨起偶得

清晨推窗时,檐角还挂着昨夜的雨珠。随手翻开《唐诗三百首》,王维的"空山新雨后"突然撞进眼帘,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书页泛黄的墨香,还是窗外真实的草木气息。

诗中的雨

杜甫写"好雨知时节"的笔触,与此刻玻璃上蜿蜒的水痕奇妙重合。千年前的巴山夜雨,如今正淋湿我的窗台。忽然懂得古人为何总在雨夜题诗——那淅沥声本是天地间的平仄,雨打芭蕉就是最自然的韵脚。

"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"
——张志和《渔歌子》

午后寻幽

散步至小区荷塘,残荷支棱在浑浊的水面。想起李商隐"留得枯荷听雨声"的句子,现代物业却正在清理塘底淤泥。工人们穿着荧光橙的工作服,与古诗里的意境形成荒诞对比。

消失的牧童

路过新建的儿童乐园,电子屏上跳动着卡通牧童形象。杜牧笔下"牧童遥指杏花村"的意境,终究被二维码导航取代。塑料滑梯反射着刺目的阳光,那些关于短笛无腔的信口吹,都成了博物馆玻璃柜里的标本。

夜读有感

睡前读到苏轼"人生如逆旅",台灯突然闪烁两下。窗外高架桥上的车流永不停歇,像另一条银河。忽然觉得古诗就是古人的朋友圈,他们用月色代替emoji,以孤鸿替代定位打卡。

当我们在朋友圈发"今夜月色真美"时,李白早用"举杯邀明月"道尽这种悸动。回眸古诗就像打开时光折叠的抽屉,每个韵脚都是先人留下的指纹。

合上书页时,电子钟显示23:59。这个寻常日子因与古诗的对话而变得立体,仿佛有月光从盛唐的瓦当上,一直流淌到我现代公寓的瓷砖地面。

古诗融情于景作文

古诗融情于景作文 篇1 古诗融情于景作文 苔藓沿着石阶向上攀爬,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铺开潮湿的绿毯。阶前落花被风推着,半陷进泥里,像被遗忘的旧信笺。燕子掠过檐角时,翅膀撕开黏稠的日光,叫声掉进深井,荡出几圈涟漪便沉了底。总有人在暮春时听见泥土吞咽花瓣的声响,细碎,绵长,如同岁月在蛀空一截老树。江上的月亮是碎的。渔人收网时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