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回归前香港的日记300:世纪末的港湾独白

回归前香港的日记300:世纪末的港湾独白

这是一本尘封的日记,封面是斑驳的深蓝色,如同1997年前维多利亚港深沉的夜色。它静静地躺在抽屉深处,里面是三百个日夜的潦草字迹,是一个普通香港市民在时代巨变前最真实的个人史。

第一章:雨打窗棂的困惑

1996年的夏天,雨水格外丰沛。日记的开篇,总是湿漉漉的。“六月七日,雨。窗外的霓虹灯在雨幕中晕染开来,中银大厦像一把冰冷的银刃划破天际。茶餐厅里,人们捧着报纸,议论着‘回归’、‘基本法’,语气里夹杂着期待与不安。阿爸说我们就像等待换房东的租客,只知道新房东的名字,却不知他会否涨租,会否让我们继续安住。”这段文字旁,还贴着一则剪报,标题是《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十周年》,报纸的油墨已被湿气微微晕开。

第二章:市井烟火与时代洪流

日记的中段,充满了市井生活的气息,但时代的影子无处不在。“十月二十三日,晴。旺角街头人潮如织,叫卖声、电车叮铃声混杂。买了一碗咖喱鱼蛋,阿婆突然问我:‘后生仔,九七后仲食唔食到哩种味道?’我怔住了,从未想过味道也会与政治挂钩。夜晚去听了罗大佑的‘皇后大道东’,全场大合唱时,竟有种悲壮的错觉。我们的未来,是否真的会如歌中所唱?”

第三章:告别与期许的交响

进入1997年,日记的笔触变得愈发急促和凝重。“五月十二日,阴。参加了学校的‘告别殖民时代’征文比赛,我写了篇《双城记》,却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,在书写别人的故事。很多同学家里在忙着办移民手续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告别的味道。但楼下卖肠粉的陈伯却新挂起了红旗,他说:‘根就在这里,能去哪?’”“六月三十日,闷热。这是最后一篇日记了。电视里正直播移交仪式的准备工作。窗外,坦克舰艇正在撤离,而另一面的深圳河畔,烟花已在预演。我的心像被两种力量拉扯着。合上这本日记,明天醒来,香港便是中国的香港了。愿明珠不改其色,愿港湾永葆自由。”

尾声:历史的私人注脚

这三百篇日记,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,只有一个小人物在时代十字路口的观察、聆听与感受。它记录了对未知的恐惧、对传统的眷恋、对身份的求索,以及潜藏于不安之下的微弱希望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回归前夜,是历史的毛细血管,是所有宏大教科书之外,最值得铭记的私人注脚。每一个字,都是那场历史暴雨落下时,溅起的一朵微小却晶莹的水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