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廿七 晴
晨起推窗,忽见院角桃枝已缀满胭脂色的骨朵,恍然惊觉春深。想起昨夜读《全唐诗》时王维"人闲桂花落"的意境,忽生雅兴,决定今日以唱古诗画为乐。
晨课·吟唱
在紫藤架下铺开毡毯,取出珍藏的《唐宋词选》。当苏轼《定风波》的旋律从喉间流淌而出时,屋檐下的风铃竟也叮咚应和。这种唱古诗画的体验,让千年文字突然有了温度——"莫听穿林打叶声"的洒脱,在声带的震颤中变得真切可触。
午后·摹画
蘸着新磨的松烟墨,在宣纸上勾勒杜甫"两个黄鹂鸣翠柳"的景致。笔锋转折间忽然明白,古人将诗称为"有声画",原来唱古诗画本是一体:当柳枝的弧度与平仄韵律重合时,墨色里自然流淌出平上去入的节奏。
暮时·品悟
晚霞染红书案上未干的画作,突然发现整日沉浸在唱古诗画中,竟忘了时间的流逝。这种将声音、图像与古典融合的体验,像打开一扇穿越时空的窗——我们吟诵的不仅是文字,更是古人对天地万物的心跳;描绘的不只是景物,而是千年未变的文化血脉。
临睡前翻看手机相册,现代科技定格下的唱古诗画时光显得尤为珍贵。或许真正的传统传承,就该是这样鲜活可触的日常。枕着未完成的《春江花月夜》线稿入眠,梦里尽是盛唐的月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