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咏梅日记

咏梅日记

腊月廿三 雪霁初晴

晨起推窗,忽见庭前数枝寒梅破雪而绽,恍若王荆公“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”之景。想起昨日读《全唐诗》中咏梅诗卷,郑谷咏梅诗云“江国正寒春信稳,岭头枝上雪飘飘”,此刻方知古人诚不我欺。梅瓣承雪,红白相映,恰似杜工部所谓“梅蕊腊前破,梅花年后多”的时序礼赞。

暗香浮动

踏雪近观,冷香浸衣,忽然懂得林和靖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”的痴绝。梅香不同于桂之甜腻、兰之幽玄,而是带着冰棱般的清冽,穿透凛风直抵肺腑。记得陆放翁咏梅词中“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”,此刻方觉此句非历经世变者不能道。梅之香气,原是天地间的铮铮傲骨所化。

腊月廿五 霜月如钩

夜半难眠,独至梅下。月华凝霜,梅影印于粉墙,竟似水墨名家即兴挥毫。忽忆李商隐《忆梅》诗“定定住天涯,依依向物华”,这株老梅何尝不是如此?它于去岁春时移自吴门,经一载水土不服,今冬终绽芳华。元稹咏梅云“梅将雪共春,彩艳不相因”,此刻雪映梅、梅衬雪,正是造化最精妙的合作。

咏梅悟道

梅枝虬曲如篆书,花瓣圆润若楷法,整株梅树便是立体的书法。忽悟张谓《早梅》诗“一树寒梅白玉条,迥临村路傍溪桥”之妙,古人咏物从不滞于物,而是借物观心。梅之傲雪非为争春,实是本性使然。犹如作文之道,莫效东施捧心,当若寒梅自然——真情流露处,自有动人辞章。

归而展卷,见杨万里《瓶中梅》诗“冰壶素影白玉温,春风一夜冻不痕”,哑然失笑。古人咏梅千载,终不及亲身立于梅树下那一刻的震颤。梅不在诗笺中,不在画笔下,而在每一个与它默然相对者的心里。日记至此,忽闻窗外细雪压枝声,似是老梅与知音絮语。

《梅花》的创作背景

我们通过分析宋代刻本发现,诗人陆游的《卜算子·咏梅》以梅自比“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”,字里行间充满对家国情怀的坚持,这正是南宋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,文人的情感宣泄。在这些创作中,梅花不再是静物,而是人类情感的活载体,象征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。研究团队深入江南古镇,实地走访苏州的拙政园,考察其梅桩盆景艺术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