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咏师恩·忆韩愈师说感怀

《咏师恩·忆韩愈《师说》感怀》

癸卯年八月初三 晴

晨起诵读《昌黎先生集》,至“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”句,忽见窗外银杏叶落如雪,恍然惊觉已近教师节。执笔欲作贺卡,却觉千言万语哽在喉头,唯以日记聊寄衷肠。

春风化雨时

记得初中学《师说》时,陈老师身着洗得发白的藏青衬衫,将粉笔横握作古卷状,朗声诵读:“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”那时窗外暴雨如注,他的声音却像破开乌云的阳光,将“师道”二字镌进我们稚嫩的心田。他总说韩愈的伟大不在文辞华丽,而在把教师从“授书匠”升华为“传道者”,粉笔灰染白了他的鬓角,他却用廿年光阴为我们诠释何为“圣人无常师”。

桃李自成蹊

今日再观《师说》,方真正读懂“弟子不必不如师”的深意。当年总疑惑为何陈老师坚持让我们质疑权威,如今在科研路上屡破困境时,才明白他早将韩愈的治学精神化作春风细雨。他批改作文时留下的朱砂批注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,如今竟成我指导研究生时的座右铭。这种精神的传承,恰似银杏树百年轮回——落叶沃土,新枝承露,看似无声却绵延不息。

明月照古今

黄昏时散步至母校,见新建的亭柱上刻着《师说》全文。琉璃瓦映着晚霞,恍若见陈老师负手吟诵的身影。忽然懂得韩愈为何将“传道”置于“受业”之前——知识或会随时代更迭,但师者点燃的求知之火、铸就的品格之基,却如明月照耀千年。归家后展信纸,最终只写下“感念师恩”四字,因为真正的师道,从来都在这些古诗文的血脉里生生不息。

夜风拂过案头《师说》页角,恰停在“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”。忽然想起陈老师退休时的话:“我不过是站在韩愈这样的巨人肩上,替你们撑了片刻的灯。”——原来真正的师者,永远把自己当作传承的桥梁,而非光亮的尽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