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风名俗里的烟火气:一场江南水乡的端午日记
五月初五·晨雾中的旧时光
天刚蒙蒙亮,青石板路上已传来木屐的哒哒声。推开雕花木窗,潮湿的雾气裹着艾草香扑面而来——这是江南水乡端午特有的名风名俗。邻家阿婆正将菖蒲剑似的叶子斜插在门楣上,红绳系着的铜钱在晨风里轻晃,据说能驱邪避疫。
龙舟鼓点里的血脉偾张
晌午的运河畔人声鼎沸。二十丈长的龙舟通体朱红,龙头双目炯炯,龙须是用真正的马尾鬃扎成的——这种讲究,是此地传承三百年的名风名俗。当牛皮鼓擂响时,赤膊的汉子们齐声呼喝,桡片激起银白水花,岸边穿蓝印花布衣裳的姑娘们攥紧香囊,指尖还沾着昨夜包粽子留下的糯米粒。
“五月五,是端阳。门插艾,香满堂。”孩童们唱着跑了调的歌谣穿梭在人群中,他们脖颈挂着的五彩丝线络子,是用祖传的“五毒结”编法打的,每一道缠绕都藏着驱虫避蛇的古老智慧。
黄昏里的味觉记忆
灶台上的铁锅咕嘟作响。母亲揭开锅盖的瞬间,粽叶的清香混着酱肉的热气在厨房炸开。我们家的蛋黄肉粽坚持用黄泥腌制的鸭蛋,这是曾祖母留下的名风名俗。剥开墨绿粽衣时,金黄油亮的蛋黄像小小的太阳,咬下去沙沙的质感里,能尝到时间沉淀的味道。
夜色中的文化密码
入夜后,祠堂前的空地点起篝火。老人们用方言吟唱《楚辞·九歌》,虽然听不懂词句,但那苍凉的调子让所有人安静下来。月光下,年轻人手机屏幕的蓝光与香炉升起的青烟奇妙交融——这名风名俗的传承,正以新的方式延续。
临睡前,母亲把雄黄酒抹在我耳后。这略带辛辣的气味,将成为我关于端午最鲜活的记忆。这些浸润在衣食住行里的名风名俗,从来不是博物馆的标本,而是跳动在柴米油盐中的文化脉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