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名家散文经典片段摘抄:朱自清背影与鲁迅秋夜中的生活感悟

名家散文经典片段摘抄:朱自清《背影》与鲁迅《秋夜》中的生活感悟

一、朱自清《背影》中的父子深情

“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,穿着黑布大马褂,深青布棉袍,蹒跚地走到铁道边,慢慢探身下去,尚不大难。可是他穿过铁道,要爬上那边月台,就不容易了。”这段文字如电影特写镜头般定格在我心中。父亲肥胖的身影,在月台间艰难攀爬的笨拙,恰是天下父亲最动人的模样。

昨日整理旧物时,偶然翻到中学时夹在日记本里的《背影》摘抄页,铅笔批注早已晕染模糊。忽然想起上周父亲来送家乡腌菜时,我竟只顾着接快递电话,忘了留他喝杯茶。那个总说“忙你的”的背影,何时已变得比朱自清笔下更佝偻?

二、鲁迅《秋夜》里的生命哲思

“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。”这看似重复的句子,在某个失眠的秋夜击中了我。凌晨三点披衣起身,发现窗外的香樟与银杏在路灯下竟也成了鲁迅笔下的枣树——倔强地刺向墨色天空。

晨跑时特意绕到小区后墙,发现不知何时冒出的野蔷薇正学着《秋夜》里的小粉红花,“瑟缩地做梦”。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草木,原来都在进行着惊人的生命叙事。这让我在日记本上郑重记下:要像鲁迅观察枣树那样,对平凡事物保持惊奇。

三、散文经典照亮的日常

朱自清教会我们凝视亲情的褶皱,鲁迅则赋予平凡景物以诗性。今晨煮茶时,看着茶叶如《背影》里描述的橘子般“滚来滚去”,突然理解所谓经典,就是能让每个日常瞬间都闪烁出文学的光晕。合上日记本前,我抄下《秋夜》结尾:“我打一个呵欠,点起一支纸烟,喷出烟来,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。”或许真正的成长,就是学会在烟火气中看见永恒。

(全文共计628字)

朱自清与鲁迅的散文

语气之中,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深深同情和理解。 之后朱自清与鲁迅只见过三次面 朱自清先生和鲁迅先生只见过三面。一是1926年8月30日,文学研究会请鲁迅吃饭,这是他们第一次相遇,一是1932年11月,鲁迅到北平探望母亲,朱自清24日、27日两次拜访鲁迅,邀请他为清华大学为师生演讲。 清华大学,朱自清像 1926年的夏天,朱自清刚从浙江上虞的白马湖回清华。...

鲁迅-朱自清与李健吾的散文创作

这前辈中,特别是鲁迅、朱自清两人对李健吾的影响尤甚。 一、“闲话风”和关注现实的情怀 李健吾曾说过:“讲到写散文,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先生…。另一位对我影响最深的,就是我的中文系老师朱自清先生。当时我在清华大学念书,他总是字斟句酌地帮我修改文章。后来我上了西洋文学系,念了些法国、英国的东西,可是...

...在朱自清的眼里,感动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;在鲁迅的笔下

(50分)“感动”是什么?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:在朱自清的眼里,感动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;在鲁迅的笔下,感动是藤野先生无国界的关怀;在居里夫人手上,感动是镭放射出的美丽颜色;在汪曾祺心中,感动是家人闲坐,灯火可亲。关于“感动”,你又有怎样的理解、经历和体悟呢?请以“不期而遇的感动”为题,写一篇作文,文体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