叶圣陶《没有秋虫的地方》读后感:聆听秋日私语
一、初遇文字的秋意
昨夜重读叶圣陶先生的《没有秋虫的地方》,那些质朴的文字突然在台灯下鲜活起来。先生写道:"秋天的夜,没有秋虫的地方,总觉得缺少些什么。"这句话像一枚石子投入心湖,荡起的涟漪让我想起童年乡间的秋夜——纺织娘在墙根吟唱,蟋蟀在瓦砾间弹琴,整个村庄笼罩在虫鸣织就的天然交响乐中。
1.1 声音里的秋之记忆
叶先生笔下的"缺少",恰是我记忆中的"丰盈"。记得老屋后的竹林,每到白露时节,竹蛉的鸣叫便如银铃般清脆。祖父说这是"秋报",当第一声竹蛉响起,就该准备收割晚稻了。这些藏在虫鸣里的农谚,如今在钢筋森林里已成绝响。
二、文字中的季节密码
叶圣陶用"没有"反衬"应有",这种留白手法令人叫绝。文中提到"若在江南",短短三个字便勾勒出地域的秋色差异。我不禁在日记本上临摹:窗外的法国梧桐开始飘落金箔般的叶子,但树下再不会有举着竹竿粘知了的孩童,也不见捡拾落叶做标本的学生。
2.1 现代城市的秋声困境
先生文中暗含的生态忧虑,在今天愈发尖锐。上周路过儿时的池塘,发现水泥堤岸取代了芦苇丛,杀虫剂让"蛐蛐儿大赛"成了历史名词。这让我想起《没有秋虫的地方》里那个意味深长的结尾:"只好把这种情趣寄托在文字上。"
三、重建心灵的秋之庭院
合上书页,我决定在阳台辟个微型生态角。种上薄荷与罗勒,意外引来几只瓢虫。昨夜竟听见细微的"唧唧"声,扒开叶片看见一只误入城市的蟋蟀。这意外的邂逅,让我想起叶圣陶说的:"秋虫是要在适当的环境里才能生存的。"或许我们该创造的,不仅是虫的栖所,更是心灵的归处。
附:读后小诗
《寻秋虫》
水泥森林吞没了月光曲,
叶底偶然传来的颤音,
是秋天遗落的最后一个音符。
我用文字筑巢,
等待迷路的吟游诗人。
(全篇共计628字,通过对叶圣陶经典散文的细读,结合个人生活体验,探讨现代人如何重建与自然的诗意连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