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10行:春夜独坐小楼听雨感怀日记
壬寅年三月初七·雨夜札记
檐角银钩挂玉壶,
风摇竹影乱青芜。
茶烟袅尽诗三卷,
墨渍新沾泪一珠。
远笛谁家吹落梅,
近窗蛙鼓闹新蒲。
十年心事灯前老,
半枕离愁梦里苏。
欲写相思云纸湿,
春江夜雨涨平湖。
听雨小记
戌时初刻,独坐南窗。雨丝忽作跳珠声,先叩琉璃瓦,次击石阶,终汇成檐下潺潺。案头《陶庵梦忆》翻至"湖心亭看雪"篇,墨香与雨气纠缠,竟觉张宗子笔下雪粒,此刻都化作我窗前雨滴。
忽忆少时在姑苏老宅,祖母总在春雨夜煨桂花醪糟。铜锅咕嘟声与雨打芭蕉声相和,那时只道是寻常。今岁清明返乡,见老宅已成民宿,天井里那丛芭蕉早换了景观松。雨声依旧,而醪糟甜香再难寻觅。
夜雨三境
初闻雨时如听琵琶行,大弦嘈嘈里藏着少年锐气;夜半转作梧桐细雨,李清照的"点点滴滴"渗入骨髓;及至天明前那阵急雨,竟似东坡"一蓑烟雨任平生"的豁达。三种心境在十行诗句中流转,方知古人诚不我欺。
檐下积水映着手机微光,朋友圈正刷到旧同窗晒二胎照片。忽然懂得韦庄"画船听雨眠"的奢侈——这时代谁还能在雨夜放下KPI与育儿经?唯有诗行间暂借的十韵,容我偷得浮生半刻闲。
后记:晨起见院中海棠零落,想起李商隐"红楼隔雨相望冷"。昨夜那些潮湿的愁思,在晴光里忽然变得透明。或许诗词本就是人类情感的防潮箱,任外界风雨如晦,总能存住最初那缕心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