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诗 菊花》读后感日记
深秋时节的文字邂逅
十月霜浓,窗外的菊花正绽开金黄色的花瓣,我于书房静坐,重读元稹的《菊花》诗:“秋丛绕舍似陶家,遍绕篱边日渐斜。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。”短短四句,却像一把钥匙,突然打开了深秋的情绪闸门。古人咏菊,多托物言志,元稹亦不例外。他借菊花的孤傲与坚韧,隐喻士人的高洁品格。而今日再读,竟品出另一番滋味——那是关于时间、生命与坚守的永恒命题。
一重感悟:菊之魂与人之志
菊花不与百花争艳,独开于寒秋,这种特性被诗人赋予了道德象征。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”的闲适,黄巢“冲天香阵透长安”的豪迈,皆与元稹的“此花开尽更无花”异曲同工。我在日记中写下:菊的美,不仅在于形,更在于魂。它傲霜而放,如同人生困境中的坚守。反观自身,在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下,是否也能保持这般从容?菊提醒我,真正的 strength 不在于逃避,而在于直面严寒依然绽放。
二重联想:文化长河中的菊影
从屈原的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”,到李清照的“人比黄花瘦”,菊花贯穿了中国文学史。它既是隐逸的符号,也是伤感的载体,更是健康的隐喻(菊有药用价值)。读古诗中的菊,仿佛在与千年来的文人对话。他们见菊生情,我因诗悟菊。这种文化的延续性令人感动——一朵花,竟能承载如此厚重的情感与哲思。
三重反思:现代生活中的菊韵
今日都市,菊多见于公园或阳台,其文化意蕴渐被淡忘。重读古诗,让我刻意去寻菊。午后散步,见街角野菊迎风摇曳,虽无人赏识,却开得灿烂。这不禁令我思考:现代人是否过于追求繁华,而忽略了身边如菊般的美好?菊不求关注,自在生长,反而成就其永恒魅力。于是,我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:要学习菊的品格——于喧嚣中保持沉静,于功利外守护本真。
夜幕降临时,合上书页,窗外菊影婆娑。元稹的诗句仍在脑海回荡,而我对菊的理解已深了一层。或许,读诗的意义就在于此:它不直接给出答案,却点亮思考的火花。这篇日记,不仅记录了一次阅读体验,更是一次自我对话。菊花开罢无花的决绝,启示我珍惜当下,因为每个季节都有独属于它的美好,正如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其价值。愿我能如菊,无论境遇如何,都努力绽放自己的光彩。
古诗菊花读后感合集
菊花香的读后感 菊花香的读后感 篇一:菊花香读后感 菊花香这本书写的非常感人,但是它不是以小说的形式写的,这 可能和韩国这几年全国人写剧本有关,是以电视剧脚本形式写的,使 本来很凄美的故事写的比较零碎了,如果是小说,一定会更加感人, 但棒棒能写得这样也实属不易了 菊花香,菊花香,美姝啊,你可得记住我,你头发里散发着幽幽 的菊花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