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古诗 丰:一场与丰收的诗意邂逅

晨起遇丰

清晨推窗,稻香混着露水的清冽扑面而来。远处金黄的稻浪在朝阳下翻滚,忽然想起李绅《悯农》中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的句子。这“古诗 丰”二字,像一把钥匙,突然打开了我记忆里所有关于丰收的诗词匣子。

田间拾韵

漫步田埂,沉甸甸的稻穗擦过掌心。范成大《四时田园杂兴》里“笑歌声里轻雷动,一夜连枷响到明”的丰收场景,此刻竟在眼前具象化——农人们古铜色的脸庞上,每条皱纹都盛着阳光。拖拉机轰鸣声取代了连枷,但那份喜悦穿越八百年依然鲜活。

“丰年多黍多稌,亦有高廪,万亿及秭。”——《诗经·周颂·丰年》

厨房诗宴

午后帮母亲晾晒新收的黄豆,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”的诙谐自嘲让人会心一笑。蒸笼里飘出南瓜的甜香,忽然悟到苏轼“岂如吾蜀富冬蔬,霜叶露芽寒更茁”中藏着的骄傲。这些“古诗 丰”的碎片,在蒸汽氤氲中重新拼合成生活的图腾。

月下思丰

夜凉如水时,院角的桂花树簌簌落着金粟。白居易《观刈麦》里“力尽不知热,但惜夏日长”的农人身影,与白日里见到的现代农机手重叠。两千年的春华秋实,变的是工具,不变的是对“丰”的虔诚。枕着谷仓的沙沙声入眠,梦里都是《诗经》里“黍稷重穋,禾麻菽麦”的叠唱。

这场与“古诗 丰”的邂逅,让我发现诗词不是书页里的标本。当手指沾上麦芒,当舌尖尝到新米,那些平仄突然有了温度。原来真正的丰收,不仅是粮仓的饱满,更是心灵与古老诗意的重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