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诗题西林壁》与我的庐山日记
一、初遇西林寺
清晨薄雾中,我踏着苏轼的足迹来到庐山西林寺。斑驳的石壁上,"横看成岭侧成峰"的诗句在朝阳下泛着微光,八百年的时光仿佛在此凝固。寺前的老僧告诉我,当年东坡先生正是在这面石壁前顿悟"不识庐山真面目"的禅机。
1.1 诗壁前的沉思
指尖触碰冰凉的刻痕时,突然理解诗人所说的"远近高低各不同"。站在正前方,诗句如刀削斧劈般刚劲;侧身斜看,字迹却化作云雾中的游龙。这面诗壁本身就是对诗意最生动的诠释——观察角度决定认知维度。
二、重走东坡路
午后循着《题西林壁》的创作路线攀登。海拔800米处的观景台,恰好能望见诗中所绘全景:七座青峰如莲花绽放,山腰的云海时而遮掩时而显露峰峦。掏出笔记本记录时,发现自己的文字始终绕不开苏轼的意境——"只缘身在此山中"的感慨竟跨越时空产生了共鸣。
2.1 现代视角的再发现
无人机升空的嗡鸣打破沉思。从百米高空传回的画面里,西林寺变成棋盘上的黑子,而诗壁仅是山体褶皱中的细线。这种"跳出庐山看庐山"的体验,恰似给古诗添加了科技注脚。回放视频时突然惊觉,21世纪的我们依然在重复着"不识真面目"的困境,只是换了更精密的工具。
三、暮色中的顿悟
日暮时分再访诗壁,晚霞将石刻染成橘红色。几位写生的美院学生争论着构图视角,让我想起苏轼与佛印和尚的禅辩。或许这首诗的真谛不在于指明真相,而在于揭示认知的局限性——就像日记里这些零碎感悟,不过是万千观察角度中微不足道的片段。
归途中山雨忽至,雨帘中的西林寺宛如水墨晕染。湿透的笔记本上,墨迹渐渐化开成"庐山烟雨浙江潮"的意境。这场与古诗的邂逅教会我:真正的游记不在笔下,而在观者与景物对话时产生的思想火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