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陇西行:一场穿越千年的边塞遐想
晨起读诗,心向陇西
清晨推开窗时,意外发现书桌上那本《全唐诗》被风吹开至第367页——恰好是陈陶的《陇西行》。"誓扫匈奴不顾身,五千貂锦丧胡尘"的句子突然撞进眼帘,让我想起十年前在甘肃旅行的日子。青灰色的祁连山脉、呼啸的戈壁风沙、残破的汉长城遗址,与诗中描绘的边塞烽火竟如此契合。
诗行里的历史回响
捧着泛黄的诗册踱步至阳台,远处工地的塔吊像极了诗中的"碛里征人三十万"。陈陶笔下"可怜无定河边骨"的惨烈,与今日敦煌博物馆里陈列的汉代箭镞重叠。记得在阳关遗址见到的那具唐代戍卒干尸,蜷缩的指骨间还夹着半片木简,上面歪斜刻着"家书未达"四字。
旅行札记片段·2013年8月
"在玉门关的黄昏,突然理解了王昌龄'孤城遥望玉门关'的苍凉。夕阳把雅丹地貌染成血色,风化的烽燧下散落着陶罐碎片,某个瞬间仿佛听见了金柝声与驼铃的交响。"
古今交织的陇西意象
午后特意翻出旧相册,张掖丹霞地貌的层理像极了诗卷的褶皱。照片里二十岁的我站在嘉峪关城楼,背后是"羌笛何须怨杨柳"的当代诠释——景区表演者穿着仿唐铠甲吹奏《折杨柳》,而观众们举着的手机屏幕连成星河。这种古今错位的震撼,或许正是《陇西行》历经千年仍能击中人心的秘密。
诗词的现代注脚
傍晚散步时,发现社区新开了家"陇西牛肉面馆"。氤氲热气中,老板正用方言哼着"北斗七星高"。突然意识到,那些"犹是春闺梦里人"的悲剧,早已化作一带一路的货运列车,载着陇西的药材、敦煌的文创,穿过河西走廊奔向远方。这大概就是文明最动人的韧性——用记忆的碎片拼出新的图腾。
深夜临睡前,把《陇西行》抄在日记本末页。墨迹渗过纸张时,恍惚看见月光下的阳关故道,有无数个时空的旅人正并肩而行。
边塞诗:王维《陇西行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陇西行 唐代:王维 十里一走马,五里一扬鞭。都护军书至,匈奴围酒泉。关山正飞雪,烽火断无烟。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,飞驰而来,一走马便是十里,一扬鞭便 是五里,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。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, 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,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 酒泉。在接到军书之后,...
边塞诗:王维《陇西行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它反映的是边塞战斗,但并不正面描写战斗。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,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,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、一个侧面来写,至于前前后后的状况,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。这种写法,节奏短促,一气呵成,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,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