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起步:晨光中的诗意日记
一枕清风入梦来
清晨五点,窗外还笼着薄雾,忽然想起白居易的"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"。推开木窗时,檐角的风铃正巧被晨风拨动,叮咚声里竟品出几分"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"的意境。案头那本翻旧的《唐诗三百首》,书页间还夹着去年拾的银杏叶,金黄脉络里仿佛还流淌着杜牧"停车坐爱枫林晚"的秋思。
二、砚台边的现代对话
磨墨时突然意识到,这方歙砚已伴我抄完三百首古诗。记得初学王维《山居秋暝》时,总把"空山新雨后"的"空"字写得歪斜,如今却能以赵孟頫的笔意写出"明月松间照"的疏朗。钢笔日记本里还留着去年今日的困惑:"如何将'大漠孤烟直'的壮阔化入都市生活?"而今在早高峰地铁里,竟能从人群缝隙中看见"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"的现代诠释。
三、菜市场的平仄韵律
早市青椒还沾着露水,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,这不正是《诗经》里"坎坎伐檀兮"的劳动号子?挑拣莲藕时,忽然懂得杨万里"小荷才露尖尖角"为何要配"早有蜻蜓立上头"——那藕节断面的丝缕,分明就是诗人未说的千丝万缕。卖豆腐的老伯刀起刀落,雪白方块在案板上排列,竟暗合了杜甫"两个黄鹂鸣翠柳"的对仗工整。
四、黄昏时的意象重构
晚霞染红阳台时,正在整理杜甫《登高》的笔记。楼下孩童追逐着将风筝抛向天空,那摇曳的纸鸢突然让"风急天高猿啸哀"有了新解——现代人的乡愁,何尝不是一只断线的风筝?洗衣机滚筒转动的声音,莫名应和着"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"的节奏,原来古诗的平仄从未离开我们的生活。
合上日记本前,在末页补了句:读诗不是穿越回唐朝,而是学会用李白的月光,照亮今天的柏油马路。这大概就是"古诗起步"的真谛——在钢筋森林里,始终保持着对平仄的敏感,对意境的敬畏。
形容刚开始起步的诗词合集
形容新的开始的古诗词 1、一曲新词酒一杯,去年天气旧亭台。夕阳西下几时回?——晏殊 《浣溪沙·一曲新词酒一杯》 2、一尺深红胜曲尘,天生旧物不如新。——温庭筠《新添声杨柳枝 词》 3、千红万紫安排著,只待新雷第一声。——张维屏《新雷》 4、柳条百尺拂银塘,且莫深青只浅黄。——杨万里《新柳》 5、新竹高于旧竹枝,全凭...
刚刚起步的诗句
1.起步的古诗词 白云泉 忆江柳 悯农 菊花 访隐者不遇 小儿垂钓 清明 山行 泊秦淮 秋夕 乐游原 嫦娥 夜雨寄北 无题 咸阳值雨 过分水岭 官仓鼠 渡汉江 山亭夏日 蜂 田家 不第后赋菊 江行无题 淮上渔者 山中 登逍遥楼 兰溪棹歌 幼女词 附图 2.形容刚刚起步的成语有哪些 1、: 牛刀小试 : niú dāo ...
关于事情刚刚起步的诗句合集
诗人在这首 咏古诗中认为项羽应该回*东,*东有许多有才识的子弟,也许能卷土 重来夺取天下。诗句对历史的成败,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。 形容刚刚起步的诗句 形容刚刚起步的诗句 (原创实用版) 目录1.诗句的起源与发展 2.刚刚起步的诗句的特点 3.著名诗人及其刚刚起步的诗句 4.刚刚起步的诗句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...
刚起步 的诗句合集
诗 人在这首咏古诗中认为项羽应该回江东,江东有许多有才识的子弟, 也许能卷土重来夺取天下。诗句对历史的成败,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 解。 7 、古来青史谁不见,今见功名胜古人。———〔唐〕岑参 形容事业刚起步的诗词 形容事业刚起步的诗词 生活和事业犹如一幅空白画卷,需要自己去添墨加*。如下是小编 给大家...
形容刚刚起步或开始的诗句合集
诗人在这首 咏古诗中认为项羽应该回*东,*东有许多有才识的子弟,也许能卷土 重来夺取天下。诗句对历史的成败,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。 形容刚开始起步的文言文句子 、始,女之初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朱曰:“裁衣之始为初,草木之始为才,人身 之始为首为元,筑墙之始为基,开户之始为戽,子孙之始为祖,形生之...
形容刚起步的诗句合集
诗人在这首 咏古诗中 /p> 形容开局起步的诗词 形容开局起步的诗词 1、千红万紫安排著,只待新雷第一声。 《新雷》清代: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,每于寒尽觉春生。 千红万紫安排著,只待新雷第一声。 释义: 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,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。大自然早已 安排好了万紫千红,只等春雷...
形容刚起步励志的诗句合集
形容刚刚起步的诗句 曾是花骨朵,初放娇姿不羞答。 刚诞生的曙光,初露峥嵘芬芳香。 起航初试翅膀,初心未曾迷航藏。 初醒的梦境,初探未知的迷惘。 蓓蕾初开,姹紫嫣红初展霞光。 形容青春励志的诗句 形容青春励志的诗句 青春是多么美好的时光,拥有青春,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。 让我们一起为青春而奋斗吧!下面为大...
形容新开端的诗词合集
形容新的开始的古诗词 1、一曲新词酒一杯,去年天气旧亭台。夕阳西下几时回?——晏殊 《浣溪沙·一曲新词酒一杯》 2、一尺深红胜曲尘,天生旧物不如新。——温庭筠《新添声杨柳枝 词》 3、千红万紫安排著,只待新雷第一声。——张维屏《新雷》 4、柳条百尺拂银塘,且莫深青只浅黄。——杨万里《新柳》 ...